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民航的“变与不变”

 2020-11-29 15:56:45 来源:民航资源网  [投稿排行榜]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民航的“变与不变”

      民航资源网2020年11月29日消息:编者按:11月18-19日民航资源网主办的2020民航趋势论坛在郑州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育新机·开新局 疫情常态下中国民航的突围之道与竞争力打造”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民航业相关人士,共同探讨疫情对航空业的中长期影响,思考行业格局战略调整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航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中国东方航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化改革办公室副主任邵凤茹发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民航的“变与不变”》主题演讲。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时代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服务双循环格局也是对民航业的必然要求。纵观全球航空业的发展,几乎每隔10年就会出现一次周期性的调整。新冠疫情使民航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周期性的调整阶段,行业竞合格局将会更加的复杂多变。

      中国民航从“十三五”向“十四五”迈进的过程中,变化的是国际发展的大环境,不变的是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代方位,中国民航要在全球政治经济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国家战略脉动同频共振的不变,要尽快形成服务国家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就要深刻认识新格局下中国民航面临的四个“变与不变”

      - 从发展战略上来看,民航强国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没有变,但基本特征的内涵和重点发生了变化。

      - 从发展动力上来看,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没有变,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发生了变化。

      - 从发展着力点上来看,民航对提振区域经济的战略先导作用没有变,但发挥作用的动能和着力点发生了变化。

      - 从发展使命上来看,新时期航空企业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没有变,但是责任和使命的动因和具体指向发生了变化。

    一、从发展战略上来看,民航强国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没有变,但基本特征的内涵和重点发生了变化。

      民航强国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步骤没有变。2018年11月份,民航局正式发布《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跨越。在《纲要》中从市场、生产、服务三个方面,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层面明确了民航强国的八个特征。在疫情背景下、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民航强国部分特征的内涵和重点发生了变化:

      1、打造以畅通国内航空大循环为主,形成大众化、国际化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航空市场格局。

      “十三五”期间,我国国际航线由660条增加到953条,国际客运市场份额有46%增加到了53%。我国航空公司目前执行的国际定期航班通航65个国家、167个城市。“十三五”期间我国国际票价大幅降低了35%,国内平均票价仅下降了4.3%。可以说,我国国际航空运输市场高速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新形势下,畅通国内航空需求循环,应该是“双循环”的基础,也是我国民航发展的基础。要构建以我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航空运输发展格局,更好的促进民航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中国民航有畅通内需的条件、潜力和后劲。首先,我国航空人口基数大,人均航空出行次数潜力强。我国人均航空出行次数只有0.47次,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87人次,更是低于美国的2.48人次,市场潜力巨大;其次,我国城镇化率不高,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潜力巨大,将激发民航发展动能;另外,释放国内大需求的相关扶植政策已经或即将陆续出台,也为我国们民航后续在畅通国内航空需求循环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2、这次疫情凸显了中国航空货运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民航要打造具有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大型客运和货运航空公司,就成为民航强国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截至2019年底,我国有62家航空公司,其中9家全货运航空公司;总运输机队3818架,其中全货机是173架(中远程全货机52架),全货机机队占我国机队总规模只有4.5%,而美国的全货机超过1100架,其中中远程全货机达547架。

      自“十二五”以来,我国航空货邮运输量年均增幅只有3.3%,远低于客运市场年均增幅10.9%的速度。目前我国没有专用的货运机场,鄂州机场尚在建设中,货运优势机场只有一座,即上海浦东机场。而美国拥有的货运专用机场有25座,货运优势机场58座。我国的航空货运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疫情期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航空物流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以今年5月份为例,浦东机场货运逆势上扬,同比增幅达14.7%。货运市场需求的激增,导致一机难求,一舱难求,充分暴露了我国长期以来“重客轻货”的发展局面。政府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从优环境、补短板、调结构、强供给几个方面密集出台多项民航货运发展支持政策。今年民航局出台《货邮飞行航班时刻配置政策》等6条举措提升货运发展,包括降低成本,提升货运航线航班审批效率,鼓励客改货等。8月份发改委和民航局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航空货运设施发展的意见》,也是旨在持续提升航空货运能力。

      东航在疫情期间立即着手优化货物运输的供给,率先推出客载货、客改货、改装机等创新供给举措,打造了中国民航最大“客改货”宽体机队,为畅通全球抗疫大动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是加快我国民航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抓手。具有协同发展的世界级机场群和布局功能合理的国际航空枢纽及国内机场网络,对我国城市群建设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19个城市群,以及以喀什和拉萨为中心的2个都市圈的“19+2”的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代表的我国城市群除面积和集聚人口的绝对数量占有优势外,经济总量占比等指标与五大世界级城市群还存在一定差距。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其GDP占到全国的经济总量22.2%,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

      纵观全球,世界典型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驱动力就是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具有世界一流运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的核心使命是什么?首先要发挥好国家新的动力源的作用。其次,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第三,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中对航空运输的需求。

      机场群要集中统筹管理,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形成以大型国际枢纽机场为核心,区域枢纽为带动,辐射周边中小机场的格局,对空域、航权、时刻等资源进行整合,重塑区域航空运输市场结构,形成目标同向、优势互补、措施一体的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二、从发展动力上来看,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没有变,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发生了变化。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向全面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趋势没有变。尽管 “十四五”中国经济的增速相较于“十三五”预计要下降1~2个百分点,但随着战略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和巨大韧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的GDP增速为1%。截止到今年11月份,我国经济实际增速为0.7%,基本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一致。可以预判,中国将是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所以说中国经济向全面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趋势没有变。

      去年4月份,民航局出台《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框架指标体系》,提出了具有6个关键要素的基础指标和5个特征指标,为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高质量发展是民航发展永恒的主题,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目前正处在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全球治理体系以及全球科技革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的动力源泉包括6个方面。第一,国家战略推动航空市场空间格局的转变。第二,疫情后时代航空运输市场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中产阶级规模增加刺激民航潜在的市场需求。第四,科技创新支撑航空业治理效能的提升。第五,消费升级助推航空公司服务新体系的构建。第六,国企深化改革成为畅通循环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一,国家战略推动航空市场空间格局的转变。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加快形成。自2013年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贸区,我国已先后六批共21个自贸区,加上海南自贸港,可以说自贸区(港)的建设对推动民航客、货运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长足的动力。此外,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约60%,城镇化加速人口集聚效应,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东移。全国常住人口增量最多的前十大城市中,浙江和广东两省占全国70%。研究表明,当城市经济密度增加一倍,生产率提高6%。“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增速换挡,资本报酬边际递减,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进一步集聚。因此,未来一线和新一线的人口集中度还将继续提升,航空市场空间格局也会发生随之变化。

      第二,疫情后时代航空运输市场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受疫情、留学、移民等政策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出境旅客增速将低于国内旅客,国内航空市场增速加快,将与国际航空市场形成互补共促的格局。二是“十二五”以来我国货运发展增速相较于客运发展增速低了超过7个百分点,疫情影响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具有竞争力的航空货运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下,未来将真正形成客货并举的格局。三是疫情带来数字化会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商务旅客降低,因私出行旅客价格敏感程度和菜单式的航空服务接受程度更高,为低成本航空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空间。此外,随着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客运市场结构渐趋成熟后,支线航空也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国内航空市场格局将由此前的全服务为主导向全服务+支线+低成本互嵌的模式转变。四是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疫情前,二、三线城市远程际航线依靠政府补贴多点开花,经此疫情,航空公司将会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国际远程航线有望进一步向大型国际枢纽机场集中。五是我们看到“十三五”期间,国内三大航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旅客运输量在全国市场的占比从2015年的70.4%下降到63.6%,随着疫情的影响,一些中小航空公司将进一步整合重组,未来将形成三大航加上1~2家大型货航,以及若干定位精准、具有竞争力的中小航司的格局。

      第三,中产阶级规模增加刺激民航潜在的市场需求。2015年到2019年,我国国内航班旅客累计重复购买率频次1~2次的旅客占比占到47%,国际航班旅客累计重复购买率频次在1~2次的旅客占比占到66%,可见乘机旅客中很大一部分旅客的人均出行频次还是比较低的。2025年中国人均GDP预计将达到1.2~1.3万美元,按照人均出行次数0.7~0.75去预估算,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到9.8~10.5亿人次。

      第四,科技创新支撑航空业治理效能的提升。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新科技将深刻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民航与上下游产业及其他交通方式的深度融合提供动力。

      第五,消费升级助推航空公司服务新体系的构建。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7%,连续7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十三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10.7%,出境旅客人数年均增幅为7%左右。我国民航业依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强大的驱动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的凸显。

      第六,国企深化改革成为畅通循环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6月,中央出台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航空企业特别是国有航空公司,要围绕国家战略,更好的发挥在特殊关键时期,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可以说,国企深化改革也是民航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之一。

    三、从发展着力点上来看,民航对提振区域经济的战略先导作用没有变,但发挥作用的动能和着力点发生了变化。

      民航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按照投资效应来测算,对全民航业投资1亿元,所带来的对自身及其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对全国其他行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为5.5亿元,创造2679个就业岗位;按带动效应测算,全国机场业每创造1亿元的直接效应,能为全国带来9.1亿元的经济效益,并且1个直接就业带动全国9个就业岗位;按照边际效应来测算,全国民行业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带来20.4亿元的增加值和近1万个就业岗位。

      2019年,我国航空运输业的GDP产出为3733亿元,占到交通运输业GDP的8.72%,就业人数达到75万人,占到交通运输行业的2.41%。2019年航空业为我国经济直接贡献超过了2000亿元,间接和衍生贡献超过了5600亿元,超过直接经济贡献的一倍。尽管航空运输业就业人数只有75万,但它为其供应链上各相关单位共计带来了604万个就业机会,约为其自身就业规模的8倍。由于行业规模限制,尽管航空运输业在我国整体经济体量中占比较小,产生的就业贡献也有限,但人均产值高达49.8万元,排名靠前,仅次于文体娱乐和农林牧渔两个行业。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民航要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首先,要更加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将改变我国国土空间结构布局。民航要把握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契机,服务城镇化发展。其次,要更加适应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形成枢纽机场、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有机衔接的机场群,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另外,要更加适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需要。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以民航为代表的流通业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呈现出4大特点:发展更加协调、差异加快缩小、创新日益凸显、城乡更加同步。民航在区域发展中要起到搭平台、做支撑、增动能的作用。一是要为加快为产业要素集聚搭建平台,引发更多高端要素集聚,形成临空经济业态。二是要为优化地区产业空间布局提供支撑,促进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三是要为地区产业链畅通提供动能。民航在区域产业链中,不仅有培育产业链之责,更有畅通产业链之为。打通地区对外交通的通道,让更多人民享受到基本航空服务,助力脱贫攻坚,这也是新时期民航在提振区域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四、从发展使命上来看,新时期航空企业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没有变,但是责任和使命的动因和具体指向发生了变化。

      新时期航空企业承担着三大责任: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民航要服务国家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参与社会公益实践,赈灾救灾。同时民航要助力畅通三个循环: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另外民航更要践行人民航空为人民的理念。

      这次疫情,各航空企业充分彰显了民航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以东航为例,在疫情期间一马当先、表现突出。截止到目前,东航累计执飞防疫抗疫包机超过1200架次,累计执行医疗运输任务航班超过25000架次,累计承运各类医疗物资超过7万吨。

      新冠疫情加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和演化,中国民航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风险、新的冲击,以及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短板,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有效发挥航空企业在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作用,为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这次疫情,加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经济”的发展。因此,畅通国内航空需求循环要重点从构建新生态,建立新模式、打造新业态三个方面入手,带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创新服务产品体系,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航空客货运输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际航空需求循环要重点从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两个方面入手。把握新基建契机,将新技术和新产品运用到生产建设中,同时要积极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一流的公司治理、运营品质、风险管控能力。

      在践行央企责任担当,带动国内大循环方面,今年民航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东航“随心飞”系列产品的推出。6月18日,东航首推“周末随心飞”产品,立即引爆市场热度,形成现象级的传播效应,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媒体的热切关注。“随心飞”系列产品是东航突围航空运输经营困境,以复苏市场、带动消费,提振经济为着眼点,激活蛰伏需求的创新举措。它的创新点就在于充分把握了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可以说“随心飞”产品不仅是航空运输销售理念的一次革命,更是航空企业在特殊时期践行责任担当,提振产业链供应链复苏,带动国内大循环市场经济的充分彰显。

      东航“随心飞”系列产品的核心关键字就是“活”。这个“活”,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企业层面的“活”,企业要“活”下来,要有一定现金流。第二个层面是旅客层面的“活”,针对疫情时期旅客出行日程的不确定性,便于旅客灵“活”安排行程。第三个层面是国家层面的“活”,就是带“活”航空产业链复苏,为激“活”国内经济大循环助力。可以说“随心飞”系列产品对东航而言真正的意义在于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这是东航作为央企的责任和担当。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民航从业者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认真研判局势,积极应对变化,主动变革创新,为民航市场的快速复苏,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我国的对外开放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

    1荐闻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