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非典型”富翁——记维珍集团创始人布兰森

 2008-02-28 13:37:43 来源:财经网络版 作者:记者张翝  [投稿排行榜]

      图1: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

     

      正像他自传标题“失去童贞”(Losing My Virginity)一样,布兰森开辟了商业王国中一片接一片的“处女地”

      “孩子,我敢说你将来不是进监狱,就是成为一个百万富翁。”15岁的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从英国白金汉郡的Stowe中学辍学时,校长这样对他说。

      布兰森既没有进监狱,也不是一个百万富翁,他是一个亿万富翁。这位维珍集团(Virgin Group)创始人,名列《财富》杂志2007年度世界富翁的第230位,英国《星期日时报》计算他的个人财富超过30亿英镑。今年初春他随英国首相布朗访华,向《财经》记者讲述了他的冒险人生。

      学生生涯结束后,16岁的布兰森在伦敦办了一本关注学生社会运动的《学生》杂志。为了筹钱,他批发了一批打折的唱片低价出售。他把自己卖的唱片叫“处女”(英文维珍Virgin的含义),因为卖的都是全新的唱片,不像在别的店里往往是拆封试听过的。四年后,当布兰森创办第一家唱片邮购公司时,再度使用了这个品牌,因为他们谁也没做过生意。

      从此,正像他自传标题“失去童贞”(Losing My Virginity)一样,布兰森开辟了商业王国中一片接一片的“处女地”——唱片、航空、移动通信、传媒、房地产、个人理财、游戏、网络、饮料、酒店、婚庆用品……近四十年来,维珍集团旗下已有200多家公司,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是的,我们挺忙!”布兰森在维珍的官方网页上说。

      忙到他不能如时赶到原定与其他几大公司高管共同参加的媒体采访会。而当他依旧以一头浅色狮发、络腮胡子的标志性形象出现在等候的媒体面前时,一边道歉,一边略带恳求:“对不起,先给我五分钟上厕所好吗?”

      和接受采访的其他公司高管不同,布兰森身着休闲西装,没有打领带。他在接受采访时身子微微前倾,双手交叠放在膝上。回答问题的时候他的眼睛会不时向上看,像一个回答老师提问的孩子——当然布兰森不可能紧张,他曾经扮空姐、新娘来给自己的公司做宣传,曾经客串过美国著名电视剧《六人行》(Friends)、主持过福克斯电视真人秀《叛逆的亿万富翁》。如果不是笑起来时两颊和眼角的几道皱纹,很难看出,这个双眼仍闪着光芒的男人已有58岁。

      20岁,布兰森在伦敦热闹的牛津街上开了第一家唱片店;22岁,布兰森开始从“卖”唱片转到“做”唱片,初衷之一就是帮当时不满20岁的好友、怀才不遇的Mike Oldfield出专辑。结果一炮打响,专辑销量高倨美国音乐榜榜首。1977年,布兰森又签下了离经叛道的“性手枪”(Sex Pistols),这支被其他唱片公司拒之门外的乐队后来成为了朋克音乐的开山鼻祖。上世纪90年代时,维珍唱片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唱片公司,旗下艺人还包括珍妮·杰克逊和滚石乐队等。

      34岁,一次旅行经历促使布兰森做了一个令所有合作伙伴大跌眼镜的决定——创立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Virgin Atlantic Airways Ltd.,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代码:VS,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代码:VIR)。某次,布兰森搭乘的航班被突然取消,他打电话租了一架小飞机,然后在候机室里举起一块小黑板:“飞往波多黎各,每位39英镑”,等候着的乘客们纷纷举手报名。过后一算,布兰森发现竟有盈利。于是他想“也许这个主意不坏”。大家都认为他疯了,要经营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与主营业务完全没有关联的行业,这太冒险了。

      但对布兰森来说,似乎是不怕冒大险,就怕不冒险。35岁时,他第一次乘摩托艇“维珍大西洋挑战者号”横渡大西洋,但在爱尔兰海失事;次年,他卷土重来,乘“维珍大西洋挑战者二号”,打破了横渡大西洋的速度记录。再下一年,他又准备改乘热气球横渡大西洋,在一次跳伞训练中险些丧命;41岁终于成功横渡,但途中两个引擎已经熄火,飘到了目标以外2000英里以外一个加拿大的冰湖里。

     

      图2:2008年2月24日,英国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总裁理查德·布兰森爵士手拿一小瓶生物燃料(biofuel)。当天,该公司一架波音747型客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使用生物燃料的商用客机飞行。路透社图片,摄影:Luke MacGregor

     

      是冒险就有代价。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布兰森远不是一个资本高手,他甚至连“净利润”和“毛利润”两个概念都分不清——幸亏同事用渔网捕鱼打比方讲解给他听。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一直受现金流问题困扰,并屡遭竞争对手打压。

      为了拯救维珍,布兰森不得不决定卖掉一手创办的维珍唱片公司。1992年,已跻身世界四强的维珍唱片公司被英国Thorn-EMI集团以10亿美元收购。

      “如果你看到我肯定觉得很奇怪,”布兰森回忆起当时,“我跑到街上,泪流满面,经过一个写着‘布兰森卖掉了维珍唱片公司’的告示牌,而我口袋里是那10亿美元的支票。”

      利用这笔钱,布兰森得以优化机内服务设施,升级了服务,此后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重获生机。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它已成为欧洲第三大航空公司。而布兰森对唱片工业也没有忘情,上个世纪90年代他又重新开办了一家“V2”唱片公司。

      开拓新业务似乎成了布兰森的难戒之瘾。90年代,他又陆续把维珍带入铁路运输、网络服务、移动电话、饮料、健身、旅游、理财……“只有安全套,‘维珍’不可能做。”一次采访中,当被问道他是怎么保持这种饱满的热情时,他说,“我是一个很有好奇心的人,我的生活就是每天都在学习。”

      布兰森的做法往往如此:进入一个全新领域,边做边学,摸清以后交给管理团队经营——而自己,已经把目光投向下一个领域。身为维珍品牌200多家公司的主席,他的角色主要在于品牌宣传、公关等方面,大部分决策权都下放到各个公司。

      但是,这200多家公司并非全面开花。除了几个最主要的公司如澳大利亚的廉价航空公司——维珍蓝航空公司(Virgin Blue Airlines Pty Ltd.,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代码:DJ,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代码:VOZ)、VirginMobile(移动电话)等,很多公司都仅有薄利,甚至账面亏损。

      因此,很多商业评论家认为,维珍更像一个松散的品牌经销商,而非真正意义上组织严密的集团。他这种“四处蔓延”的做法也有悖于主流商业原则。因为品牌范围过大,一但一个产品出现问题,就可能给整个品牌形象造成损失。因此业内观察人士认为,布兰森应该对维珍的品牌形象有所规划,放弃那些风格不相称的产业。

      不过布兰森的看法不同。他往往选择被少数巨头垄断的行业,即使一家公司的账面出现亏损,也不是太在意。这也是为什么布兰森不选择上市融资,以回避一系列严格规定。

      “本来,我总对我们做出的任何决定很自信,我总能很快做决定,但现在,我不知道每个决定是不是都该经董事会批准、记录在案,我觉得很不安。”布兰森的方式是:少开会,多打电话,不要总是为了等开会而耽误做决定的时间。所以维珍连个总部大楼也没有。

      布兰森偏爱小规模的公司,因为“当五十分之一的员工,比当万分之一的员工更能感觉到自己的关键性”。布兰森认为,“找到对的人,激发他们”是办一家成功公司的真谛。

      当问到下一步还打算进行什么“冒险”,布兰森说是太空旅行——2004年,他成立的维珍银河系公司(Virgin Galactic),计划在2009年开始太空旅行的业务。“我热爱做没人做过的事,”布兰森说。

    1荐闻榜

    《财经》网络版, )

    延伸阅读: 维珍布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