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对挂网鸟类进行调查 摄影:倪嘉云
民航资源网2023年3月20日消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风掠过云南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金色屋顶,唤醒了周边的自然万物;山林里的树枝纷纷抽出嫩芽,在和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桃花、樱花、梨花、海棠、白玉兰等竞相绽放,层层叠叠簇拥着破壳而出的幼鸟。在长水机场飞行区,有一个由9名姑娘组成的太阳鸟班组,她们平均年龄为37.7岁,其中3人拥有研究生学历。她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搭建了以长水机场为中心、辐射云南省内各机场、延伸服务省外机场的鸟击防治(以下简称“鸟防”)科研平台。
她们紧紧围绕“植物—昆虫—鸟类”的食物链关系,从生态环境调研及治理、生物药剂研发及应用、驱鸟设备效能评估及改良、鸟击残留物鉴定及分析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鸟防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为昆明机场平安运行保驾护航;她们走遍山野田间,扎根分子实验室,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新鸟防时代的新篇章。
广阔天地间的探路者
春季万物复苏,植物开始生长,各类昆虫从冬眠中苏醒,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前期南迁的鸟类逐渐踏上北归之旅,长水机场及周边区域的鸟类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导致春季鸟防工作受环境影响较大。随着鸟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调研分析及综合治理凸显出重要作用。长水机场鸟防工作人员主动出击、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打出了事半功倍的“组合拳”。
图:太阳鸟班组成员正在巡视鸟情 摄影:倪嘉云
长水机场西侧是以拱王山系为代表的东北—西南向山体,东侧是以梁王山系为代表的东北—西南向山体,生态环境良好。红隼、短耳鸮、小云雀、橙黄豆粉蝶、黄褐丽金龟、白车轴草、百脉根、油菜花、大蓟……拥有种类繁多的鸟、昆虫以及植物。
“熟悉草、虫、鸟的生态环境,通过常年观测到的地点记录,基本能判断是哪种生物。在实验室和书本上读过千百次,在一个地方调查过上百次,自然可以熟能生巧。”植物学专业毕业的朱玉怀和动物学专业毕业的李彦瑛常年负责内外场环境调研工作。多年来,她们练就了“火眼金睛”和“听音辨鸟”的综合能力。“倾听鸟鸣很有意思,叫声的音节、变化,轻细或是粗哑,都是区别鸟的细节。大杜鹃的叫声很像‘布谷’,鹰鹃的叫声类似‘背背篓’或‘催谷芽’,棕颈钩嘴鹛的叫声很像‘找哥哥’。观察多了,你就能听懂‘鸟语’,成为专家”。
寒冬酷暑,深山密林,自然条件的艰苦根本难不倒这两个小姑娘。为了完成每月一次的环境调研任务,她们常常头顶朝露出门,脚踏晚霞而归。拿着相机、比色卡、标尺等工具,采用样线法等方法,揭开大自然的规律,在枯枝败叶或腐木缝里寻觅昆虫的踪迹,在树杈枝头细数鸟类的巢穴。每次调研后,她们都会认真分析,写下近万字的调研报告,提出许多生态治理建议。短短数月,她们就走遍了长水机场净空保护区内的山山水水。
除做好环境调研外,她们还利用专业技术对市面上的红火蚁灭蚁药剂进行了改良,大大提升了药剂的使用效果,为飞行区蚁害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她们还在弥勒机场建立了飞行区土面区植被管理试验基地,与科室业务骨干共同开展草种单一化实验,从红花三叶、百脉根、狗牙根等草种中初步筛选出非引鸟草种。
微观世界里的观察员
鸟击残留物分子鉴定是确定撞击鸟种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方便从业人员系统掌握“肇事”鸟种及其活动规律。
2019年~2022年,昆明机场鸟防研究中心实验室累计接收省内外机场送检样品800余例。通过积累样品案例,中心实验室建立了鸟类DNA分子数据库,为后期鸟击责任划分和环境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鸟击残留物提取鉴定 摄影:倪嘉云
来到实验室,穿上白大褂,太阳鸟班组的戴薇小心翼翼地将收集到的带有DNA的残留物添加到胶板分子筛孔里,再经过20分钟的电泳,在分子成像系统的帮助下,电脑屏幕上很快显示出阶梯状的条纹图像。她一边紧盯图像变化,一边记录每一个点位的条纹。“每次看分子成像都很紧张,生怕今天的努力白费。这回提取的20个残留物有5个没有条带,意味着这5条不存在DNA,明天还得重新提取”。作为实验室骨干,戴薇在单位的时间大都俯首于各类精密仪器间,确定残留物成分、DNA序列组成,为鸟击责任精准判定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方法。她是实验室的鉴定专家,经她鉴定的样品占总量的80%,在业内得到了鉴定时效短、准确性高的评价。
“除了野外环境考察,大多数工作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为了尽快攻克鸟防工作难题,戴薇不是分析研究数据,就是研究鸟类行为及其活动轨迹,对鸟情进行预测预警,几乎每天都是办公室、实验室和家“三点一线”。
在鉴定过程中,她发现部分机场存在采集残留物不规范的问题,易导致样品发霉、DNA降解等情况出现。为尽可能减少该环节对鉴定结果的影响,戴薇做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利用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云南机场集团等单位提供的交流机会,努力传播鸟击残留物鉴定专业知识与技术,3年间参与授课6次,培训覆盖300人次;二是编写《机场鸟击防治研究中心鸟击残留物收集、保存及提交指南》,以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省内外机场一线从业人员系统学习采集方法;三是参与《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鸟防工作指引文件汇编》鸟击残留物鉴定部分的编制工作,规范省内机场鸟击残留物鉴定工作。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内各机场在鸟击残留物收集、保存、提取、鉴定等方面的技术领先于不少省外机场。
从理论到实际的带头人
科研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尤其对一家企业来说,其科研始终是服务安全与生产的。
近年来,随着鸟防技术不断提升,昆明机场鸟击总数逐年减少。中国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系统数据显示,2022年,与昆明机场有关的鸟击共计16起,鸟击总数较2021年减少48%,达到近6年来最低值。与全国年旅客吞吐量前10名的其他机场的责任鸟击数据进行对比,昆明机场仅发生地面保障责任原因鸟击1起,远低于其他机场。而在理论转化为实际方面,蔡志平作为太阳鸟班组班组长,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用自己的办法把鸟防研究与一线驱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觉得鸟防工作还有欠缺,需要继续改进。”蔡志平说。作为一名女班组长,她果敢、细致且有韧性。对于整个鸟防研究体系中如何剥丝抽茧和见微知著,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她想了很多办法。为了将科研与工作紧密结合,她每月都会组织一次班组工作会,对当月的生态环境调研结果、实验室鉴定报告与现场鸟情观察、驱鸟记录以及鸟击事件等进行综合分析:一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现场驱鸟措施;另一方面规划下一阶段鸟防工作研究的重点。后期的总结、分析更是需要极强的耐心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季度鸟情分析、年度鸟击防范工作评估、年度生态环境调研报告中,她都会对班组研究成果、调研结果进行细致分析,进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鸟击防范措施,并将“一场一策”理念逐步落实到行动中。
这些年,她与班组成员发表了《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猛禽调查及鸟击事件防范研究》《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植被现状调查及控制措施建议》《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围界内和外围生态系统昆虫群落研究》等3篇论文,把工作经验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将这笔宝贵财富升华为推进鸟防工作的助力。
近年来,太阳鸟班组全体成员勇担科研使命,先后荣获昆明机场鸟击防治员技能大赛、云南省鸟击防治员技能大赛第一名和“技术能手”称号,完成了“通过鸟类血迹变化鉴定鸟击事件的可行性”“红隼短期食性分析”“广谱杀虫剂应对特殊虫情效果测试”“道面温度差异对昆虫活动的影响”等课题的研究实验,成为推动昆明机场鸟击防治技术不断提升的巾帼英雄。她们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瞄准科学技术前沿勇攀高峰;她们仰望星空、默默奉献,奔走山野林间观测鸟类生态环境变化。走进新时代,她们的青春在鸟防工作中闪光,她们既是创新者和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供稿: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