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大湾区强敌环伺 澳门机场如何差异化发展

 2022-12-22 18:12:32 来源:民航资源网  [投稿排行榜]

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内机场密集,在半径90公里的空间里硬是挤下了7个民用运输机场、11 条跑道,机场密度国内最高。在大湾区机场群中,澳门机场规模不大,在香港、广州、深圳三座世界级机场的身边,有哪些机遇和优势,后疫情时期应该如何发展呢?

      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一超一强”格局

      2019年,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量合计2.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811.5万吨,分别占全国15.6%和37.0%,旅客吞吐量已超越全球三大湾区。大湾区7个机场中,有三大世界级机场。其中,香港机场旅客吞吐量715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81万吨,分别居全球第8位和第1位;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733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2万吨,分别居全球第11位和第16位;深圳宝安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529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8万吨,分别居全球第26位和第23位。

    2019年大湾区五大机场旅客吞吐量份额

      大湾区机场规模呈现“3+2+2”格局,广州、香港、深圳机场无疑是三巨头,广州机场占据33%的旅客份额,香港机场份额32%,深圳机场份额24%。而珠海机场旅客份额6%,澳门机场4%,另两个支线机场份额更低。

      大湾区机场国际能力“一超一强”格局。要衡量世界级机场群,不只是看规模,更看重的是国际能力。在内地航线上,广州机场和深圳机场的航班份额分别达到42%和35%,香港机场不足10%。但如果放眼国际航线,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北美市场上,香港份额排第一,81%,广州份额16%,排第二;在欧洲市场上,香港份额75%,排第一,广州份额17%,排第二;在东北亚市场上,香港份额71%,排第一,广州份额13%,排第二;在澳新市场上,香港份额67%,排第一,广州份额27%,排第二;在东南亚市场上,香港份额47%,排第一,广州份额31%,排第二。

      小结一下,在五大国际市场上,香港都高居大湾区第一,除了东南亚市场外,其余几大市场份额都超过六成,展现出当之无愧的大湾区“国际当担”。广州机场占据所有市场的第二份额。澳门机场仅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市场占据大湾区一成客运份额。

    2019年大湾区机场分区域国际客运班次份额

      图:2019年大湾区机场分区域国际客运班次份额

      后疫情时期澳门机场的机遇在哪里

      我们能看到,无论比机场客货吞吐量规模,还是比国际业务能力,澳门机场都是跟随者。那么,作为一个在大湾区中并不特别起眼的机场,澳门机场的优势和机遇是什么呢?总体上有四大机遇:

      一是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红利。大湾区客观上形成了“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四个关税区(含内地自贸区),四地政府(深圳计划单列市),五种机场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这一特征对经济要素流动造成了较大障碍,但同时,也表明随着大湾区一体化的推进,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十分可期。一旦过境便利、标准对接、资格互认,大湾区将形成一个湾区大市场,区内小循环。就举个简单例子,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后,澳门机场的腹地人口将从65万,拓展到整个大湾区6991万,市场容量扩大了100倍。这就是大湾区发展红利。

      二是后疫情国际航线重构。尽管澳门机场国际业务占比不低,2019年国际航班量占比57%,在大湾区中仅次于76%的香港,比广州、深圳都要高。但国际航班总量不多,只占大湾区的不到10%,与香港、广州、深圳均有巨大差距。这是疫情前,疫情以来,国际航线大幅削减,目前我国国际航班量仅恢复到2019年的7%。特别是疫情三年洗礼,大部分航空公司亏损严重,很多国际航线特别是洲际航线可能飞不下去。这里潜藏着国际航空市场格局优化的巨大机遇,特别是洲际远程市场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三是澳门航权配额充足。疫情前,很多国内航司开不了国际线,加密不了国际航班,一个重要原因是航权已被瓜分殆尽。比如广州深圳飞美国的航权已经用完,飞欧洲主要国家的航权也所剩无几,飞东北亚也基本没有航权。就是我国航权仍有少量配额,按现行国际航权配置规则,南航在广州、深航在深圳,也抢不过北京的国航和上海的东航。而澳门机场国际航权相对富余,一旦大湾区融合,澳门将是航空公司另辟蹊径开辟国际航线的一个现实选择。当然,香港的航权也不少。

      四是澳门机场扩建获批。澳门机场一直饱受设施容量限制,今年10月底,澳门机场填海扩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澳门机场将填海超过129公顷,扩大停机坪容量,增加停机位,新增快速脱离道,机场年旅客运输能力将提升到终端1500万人次。澳门机场扩建为澳门民航发展破解了重要瓶颈。

      融入大湾区,澳门机场差异化发展建议

      大湾区一体化红利是大湾区机场共享的,澳门机场无论在规模上,硬件设施上,还是在国际能力上,都与香港、广州、深圳有较大差距,又面临规模相近邻居珠海机场的竞争,后疫情时期应该如何发展呢?只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对于澳门机场来说,2019年旅客吞吐量已达本地常住人口的14.1倍,在大湾区中最高。换句话说,本土市场容量小是澳门机场最大的先天不足。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着眼于大幅扩大市场容量,如何无中生有跨越发展呢?国际上主要有三条路:路径一是构建国际航空枢纽,吸引国际中转旅客;路径二是构建低成本航空枢纽,吸引外地休闲旅客;路径三是推进通关便利,吸引大湾区异地旅客。

    大湾区各地民航旅客倍数(2019)

      图:大湾区各地民航旅客倍数(2019)

      路径一:澳门机场构建国际航空枢纽道阻且长,需要长期持续超量投入,短期不现实。构建中转枢纽对于小腹地机场来说是跨越发展的首要选择,比如迪拜机场、亚特兰大机场、新加坡机场等,都是小腹地,打造大枢纽。但对澳门来说,在当下,在大湾区内,打造国际枢纽并不是一个最优选择。这里主要有几个考虑:一是大湾区已经有香港,这一成熟的国际枢纽机场,同时广州机场也在积极投入,向香港发起冲击。国际枢纽这一赛道强敌环伺,澳门机场要杀出重围难度很大。二是澳门机场在大湾区中的国际业务份额不足10%;三是澳门航空作为主基地航司与香港的国泰航空、广州的南航差距也比较大,主导枢纽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国际枢纽虽然潜力很大,但并不适合澳门机场。

      路径二:构建低成本航空枢纽,吸引外地休闲旅客。大湾区发展规划对澳门的发展定位之一是“世界休闲旅游中心”。实际上,澳门的旅游业发展也是响当当的。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说到,“澳门虽只有68万人口,但每年的接待能力超过4000万人次。餐饮业、旅游居住、购物,以及文创、会展,都是澳门经济的重要抓手。”而这4000万旅客中,有1500万国际旅客,被周边机场分流,没有选择直飞澳门。这既是澳门民航业的巨大损失,也是发展的机遇。我们知道,发展旅游业的绝配就是低成本航空。因为低成本航空能够利用极低的票价,刺激旅客的出行需求,快速做大旅游市场。例如伦敦-斯特拉斯堡航线,此前法航独飞,每月旅客稳定在4000人左右,后地方政府引入欧洲最大的低成本航空瑞安航空,以低票价刺激新需求,次月航线客流量就直接飙升至1.6万人,且增量都是瑞安承运;后由于补贴纠纷瑞安航空撤出,航线客流量又迅速回落至4000人。客流好似过山车,一场游戏一场梦。因此,要充分利用航空专营权开放这一政策契机,引入一家成熟低成本航空公司作为主基地航司,开辟东北亚、东南亚、内地航线,用优惠票价引爆澳门旅游市场。

      路径三:推进通关便利,打造陆空联运、海空联运,吸引大湾区异地旅客。一旦低成本航司引入,航线网络完善,就要进一步推进通关便利,打造联运流程,吸引大湾区异地旅客出行。低成本航司是吸引外地旅客来澳门旅游,通关便利是吸引异地旅客从澳门飞出去,拓展机场腹地方位,这两大战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需注意推进节奏,先建强低成本枢纽,再拓展机场腹地,不可调换顺序。如果先实现了自由通关,而低成本枢纽还没建好,以香港、深圳、广州机场更多的航点、更密的频次、更好的服务,必然会加快澳门机场旅客外流。

      综上,澳门机场要抢抓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红利,必须要走一条与香港、广州、深圳机场不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即引进一家实力强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开辟东北亚、内地、东南亚旅游航线,刺激旅游市场;随后加快通关自由化,打造经由珠海拱北口岸、港珠澳大桥的陆空联运,直达机场的海空联运,吸引大湾区异地旅客来澳门坐飞机,做大澳门航空市场。

    0荐闻榜

    延伸阅读: 澳门国际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