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资源网2022年12月15日消息:早间的深航机库里,担负着保持飞机“骨骼”健康的责任的结构修理车间一片火热。
测量、描线、打磨、喷漆、测试,飞机的骨科医生——结构修理工程师们,在有序开展着工作。飞机上任何系统的工作都有可能产生结构工作的需求,大至发动机的吊装,细至一块大翼盖板螺钉的安装都会有他们排故的身影。
图:结构修理工程师正在进行飞机机腹风蚀损伤打磨
图:结构修理工程师在进行飞机大翼加油口盖提醒标识修复前定位
作为“总指挥”的车间生产主管陈俊逸正解答着各组反馈的问题,忙而不乱,目光坚定。
陈俊逸,2006年大学毕业进入深航工作,现为一名结构修理资深工程师,也是大伙儿嘴里的爱给自己找麻烦的“陈师”。
图:陈俊逸(左一)在进行现场工作项签署
他带领一帮“徒儿”在飞机结构修理能力建设的道路上,积极探索,推进深航定检维修现场管控的创新;在增收节支的战场上,勇于担当,拓深机队复合材料修理专业模块的修理能力。
绷紧安全生产弦
每次早班会的最后,陈俊逸总是会念一念 “紧箍咒”,拉一拉安全生产弦。“凡事都要想在前,喋喋不休地强调安全,只愿他们能将这俩字脑里、心里、甚至是骨子里。”将“安全”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他的工作基本准则,也是对组员的真心关切。
图:陈俊逸与同事进行复合材料修理热谱仪参数设置及设备检查
小创新锁牢大安全
把好安全生产关是陈俊逸每天的功课,如何优化流程,减小生产阻力也是他的必答题。
2020年,他从细节处着手,带队收集定检维修工作现场管理的问题,提出警示牌与物联网“牵手”的想法,开发飞机状态综合交互系统警示牌。利用灯光、声音双重提醒,对工作现场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并能24小时跟踪监控、录制,实现现场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维修节点衔接更顺畅,也进一步锁牢人机安全。
图:陈俊逸带领团队开发的飞机状态综合交互系统警示牌
警示牌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次创新设计,一块安全警示牌,只是我们创新现场管理的掠影。维修工作的安全平稳离不开每一条有效的安全建议,更离不开每一名工作者的’三个敬畏’意识。”陈俊逸说道,“只要能为维修工作解决麻烦就算自己麻烦点也没关系。”
学中干、干中学
随着机队老龄化,飞机结构修理工作增加,加强结构修理能力的储备很重要,复合材料修理更是其中绕不开的课题。
图:结构修理工程师在进行飞机平尾复合材料损伤确认检查
复合材料因其优异性能和节油经济性在近代民航飞机的投入量日益增多,多用在飞机的迎风或增升装置上,如发动机进气道、雷达罩、后缘襟翼等。这些部件遭受雷击烧蚀、鸟击、FOD撞击等造成损伤的几率较高。因技术垄断,复合材料部件外委修理费用一直居高不下,使得复合材料修理修理成为各大航司能力建设的新热点。
2010年深航正式组建复合材料修理能力建设组,陈俊逸得到了探索复合材料修理的机遇,但交到他手里的是一个空白本子。零基础、零经验、没有教员……手册的研习、手册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航材的准确订购、工具的使用、维修周期的保障等问题,样样需要自己摸索。
陈俊逸不怕麻烦,他和同事从一架老737-300飞机的雷达罩整新喷漆工作开始,秉着“学中干、干中学”的理念,坚持问题为导向,自主研发学习打基础,外委跟修跟检“偷师”涨技能,实战练兵提升硬实力。
图:复合材料修理团队的工程师在进行波音雷达罩整新修理
就这样,靠着大伙儿的耕耘,深航复合材料修理能力一点点发展起来,并建起一支31人的维修团队,能力基本涵盖现有修理手册的典型修理工作,负责深航机队日常复合材料维修评估、高检、A检生产保障。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
十二年来,摸索复合材料修理的路上,陈俊逸既是开拓者也是领路人,但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回顾过往,遇到新的维修问题时他也会心慌甚至想打退堂鼓。但随着经验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我有着一群满腔激情的队友,慢慢的也就养成了攻坚克难的习惯。” 他坚定地说到。有满怀信心的队友同行,心中有念、眼中有光、身上有劲、脚下有路,便有了“万人操弓,共射一招”的底气。
图:结构修理工程师在进行发动机进气道漆层修复打磨预处理
2021年,陈俊逸和团队攻克难关,成功完成“空客尾三前缘防护板更换”能力建设,全年保障8架高检飞机10个部件的相关修理工作,仅这一项就节省外委修理费用近40万元及24天运输待货周期。他们负责的“波音机队雷达罩整新”项目去年共减少了148万元外委修理费用,也大大缩短了部件的修理待件周期。
图:结构修理工程师在进行飞机平尾复合材料损伤确认检查
他们的目标远不止这个。今年,他带着团队继续深耕这两个项目,截至10月底共计为公司节省了240多万元外委修理成本。
图:深航结构复合材料团队全家福
途长路漫待求索
在工作之余,陈俊逸还是公司的兼职教员。“不能一直待在原有的舒适圈里,得不停地跳出去,才能带回更多新知识。”这是他分享给新学员的经验,也是他一直躬行的座右铭。他常调侃这是“自找麻烦”。
图:工作中的陈俊逸
2015年时已是老员工的陈俊逸选择再次走进校园攻读深圳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在“八小时之外”的“自找麻烦”不仅为自己注入更多的内生动力,也驱动着团队的成长。
应公司现场工艺技术小创新的号召,除了定检维修现场管理的创新,他还带领团队为“空客尾三前缘防护板更换”项目研发了一款该项修理适用的真空发生装置,后续争取申请实用型专利审批。
图:陈俊逸和同事们进行波音大翼后缘襟翼修理质量检验
未来陈师和他的“徒儿们”将继续探索结构修理的能力建设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效率,为成本管控和航空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随着深航机队的老龄化以及公司的转型,飞机大修自修数量逐步上升,复合材料修理的工作将日趋增多,这些大大小小的能力将聚沙成塔,给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收益。
(供稿: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