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传全国航班大面积取消?这个“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2022-09-22 14:00:06 来源:民航资源网  [投稿排行榜]

    昨日,一段聊天记录在多个微信群里传播,里面提到“全国航班取消了”。

    今天早上,#全国航班大面积取消#还上了热搜。


    事实真是如此吗?

    关于“航班大面积取消”一事,飞常准表示:全国航班状态基本稳定正常,未出现明显波动,大面积取消主要还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飞常准数据显示,2022年9月12日-9月18日,民航旅客量波动回升。周执行客运航班3.9万班次,日均5573班,环比上升15%,同比2021年下降47%,较2019年下降58%。周运输旅客量428.4万人,日均61.2万人,环比上升19%,同比2021年下降49%,较2019年下降66%。周执行率33%,环比回升5个百分点。最近两日全国客运航班呈现平稳状态。

    从飞常准业内版数据看,自8月底以来,国内客运航班的每日取消量超过了执行量,整体取消了高于50%。不过可以看到,9月中旬以来,航班执行率在波动回升。

    从机场看,北京首都、上海浦东/虹桥、广州白云、深圳宝安这几大机场9月20-22日三天的客运航班总执行率是平稳增长的。

    从旅客运输量来看,飞常准数据显示,9月12-18日一周运输旅客428.4万人次,日均61.2万人次,环比上升19%。

    民航资源网专家熊维表示, 针对近期大面积航班取消的关注,主要还是部分公众对航线运营模式的一种误读。一般来说,航空公司为了维持宝贵的机场时刻资源,都会针对每年不同时间协调计划航班时刻和数量,这些计划航班更多是为了占据机场时刻。但在实际执行中,又可能因为航司原因或者不可控原因而进行调整。反映到计划航班时刻就出现了所谓的航班取消现象。这不只是国内的特例,在疫情严重期间,欧美各地也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类似情况。很多欧洲航司为了维持时刻甚至都出现过空载运营的怪象。这里的计划航班取消与我们平时出行所理解的航班因天气,航路,机械故障等原因取消还是有着本质区别。

    民航资源网专家李渊认为,事实情况是,航空公司先按航季把航班排好,但因为种种原因再报取消。于是在航旅纵横上就显得航班像被刚刚大规模取消一样。另外航旅纵横会把所有代码共享航班都显示出来,有可能三四个航班其实是一个,这就让取消情况显得更加壮观。然而这个“谣言”也恰恰说明了人们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对于“开盲盒”式出行的焦虑。民航是一个很讲究规模效应的系统。在正常年份,航空公司一般不会因为客源原因取消航班,民航局也有关于航班执行率的要求。但现在频繁取消航班,客源极其不稳定。所以要消除谣言,消除焦虑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尽快恢复正常。

    航空大V@FATIII表示,航班从疫情开始以来就是常态了,尤其是疫情多点爆发的现在。航班执行率是“实际执行航班”与“计划执行航班”的比率,许多疫情前飞行的航班,由于旅客数量锐减而长期不执行,但是出于保住时刻和航权等原因,航司系统每天都要做着重复将不同航班取消的动作,因此航班取消率一直居高不下,这实际也是疫情后国内民航运营状态的反映。

    民航资源网专家乔善勋认为:全国航空面积取消和事实不相符,暑期过后,航班量减少属于常态化趋势现象。受疫情影响,平日里的航班取消率和疫情前相比的确很大。但不存在突发现象,属于意料之中。

    航空博主@停机坪也指出,疫情以来,每天取消的航班都不少,原因自然也很容易理解:无法预见的确诊、旅客出行意愿的降低、对返程的不确定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旅客数量锐减进而航空公司取消航班。

    这个“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圈层”互信加剧传谣。与过去相比,如今的谣言呈现出渠道更加分散、人际传播和社群传播快等新特征。谣言,一般最初开始都在一些社交平台流传,随着谣言传播速度和规模的累积,在多个平台和渠道流传。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任何一个普通网民、网络意见领袖、各种营销类账号甚至专业媒体,都可能成为谣言的首发人和扩散者。

    停机坪认为,公众对民航相关的话题感兴趣,本该是一件幸事,但民航说起来普通,其相关专业知识过于繁多复杂,与公众认知之间还是有些天然的壁垒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与民航相关的谣言总是层出不穷。

    FATIII指出,一是涉及的领域平时关注度相对不高,除了日常会上诸如飞常准等三方数据统计APP翻一翻的业内人士,普罗大众对这种情况并不了解;二是“全国航班取消”的用语足够惊悚,也足够热心网友吃瓜围观;三是紧贴时事热点,疫情等都足以让围观群众插上想象的翅膀。

    怎么办?

    其实这对相关部门的舆情回应能力提出考验。建议相关部门灵活、及时处理突发的舆情新闻,做到”民有所呼,官有所应“,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回应航空热点问题,将谣言控制在最早和最小范围。

    相关部门可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主流媒体、政务新媒体等权威渠道,适当增加立体化的信息发布频率,避免出现重要时期因信息缺失而出现的信息真空,填补公众和网民对于政策和信息的迫切需求。此外,还要做好涉及相关话题和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及时总结和研判各类社会需求与民众关切点,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关切,建立关键信息调查核实、政策传达解读和舆论引导机制,重要问题和线索及时通报和转交有关部门进行办理回复。 第一时间高效率处置舆情,充分运用官方新媒体账号发布信息,最大化缩短辟谣路径。

    0荐闻榜

    延伸阅读: 周周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