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航空工业西飞民机集成交付中心团队
到喀麦隆定检“新舟”60飞机
技术员王瑞源讲述了
维修团队一行11人
118天里的
一段海外工作经历
1
截然不同的防疫政策
在喀麦隆,我们执行着远超以往在国内的防疫措施,每天在宾馆与机场“往返”,消杀、再消杀,测温、再测温,个人防护的神经紧绷、再紧绷。反观当地人在没有任何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工作与生活,难道是当地人真的不怕吗?直到某一天在宾馆老板的言语中得知,原来当地一次核酸检测的费用,约合人民币800元,并由个人支付。宾馆服务员月工资不足80美元,还不足以做一次核酸。反观国内,做核酸没有任何问题,只因生在中国,才使得我们“医药无忧”。
身处他乡,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关爱、单位的大力支持,我们对祖国的强大、政府的担当,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疫理念,有了全新的、更为透彻的理解与认识。
2
初到喀麦隆,与蚊虫搏斗
喀麦隆毗邻大西洋,炎热且湿度大,这让长期在中国北方生活的我们有些不适应。每天早上8点,我们从居住的宾馆出发,为防止交叉感染,专门由驻地负责人驾车接送。
由于对方机库比较老旧,容量有限,待维修的“新舟”60飞机机身三分之一暴露在机库外边。在我们进行飞机维修作业时,各种昆虫纷至沓来,每次打开维护口盖作业时,为防止各类会飞的多余物长久地停留在机体内,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操作,尽量当天封闭口盖。
为了缩短定检周期,趁着太阳落山带来的丝丝凉意,我们会加班加点,而这个时候,正好是各类蚊虫频繁活动的时间段。蚊虫趁着黄昏时刻,不但在我们工作的时候“载歌载舞”,还在我们的皮肤上留下了它们“在此一游”的印记。
3
跨越万里的沟通
喀麦隆与国内时差为7个小时,若有复杂技术问题,需要联系国内设计人员协调处理时,我便早早起床,在早7点,也就是国内下午2点准时与国内联系沟通。相关问题协调处理完毕后,速速吃完早餐,8点乘车去工作现场。
4
遭遇“新冠”,被封闭隔离
虽然防护相当严密,我们还是经历了被迫在驻地封闭隔离的事情。从来没想过,新冠离我们如此之近。病毒带来的慌张在所难免,隔离期间,我也出现间歇性头痛、嗓子肿胀的症状,虽然多次核酸检测阴性,但心里还是有所担忧。
好在有团队负责人与同事们的关照,有单位的远程及时支持,中心主任王允强给每个人打电话,鼓励大家安心隔离,保重身体,不要有后顾之忧。加强锻炼,放松心态,我不安的症状也慢慢得到了缓解。
隔离的生活漫长而煎熬,微信群里大家互相打气、鼓劲。洞箫、唢呐……随身携带的乐器吹奏出一曲曲悠扬的旋律在耳边、在心间回响。
终于,三周封闭隔离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11人身体一切正常,于是我们又立即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中。
5
我们的温馨时刻
定检期间,白天我们都是在工作,与家人的联络只能在下午下班后进行。这里下午5点已经是国内午夜12点了,先试着发个微信问一下,如果家人还没睡,就连线简单聊聊天,也不能说太久,毕竟国内已是深夜了,老人不敢惊动,爱人和孩子第二天还要上班上学。
在喀麦隆,11人的团队中有7人度过了自己的生日。一个蛋糕被切成11份分别送到了大家的房间里,微信群里满满的祝福,亲切的话语,让“寿星”眼眶湿润……
在喀的工作生活单调而枯燥,我们每天坚持“两点一线”,晚上回到住处就不能出门了。为了运动,“80后”“90后”年轻人在生活中寻找“健身器材”:房间里的桶装水桶可以举起来,当作哑铃上下运动;一条包扎货物用的普通绳子,两头分别绑在两个吃完的维生素空瓶子口上,拿在手里便可以跳绳……
6
回到祖国,快速“满血”
克服了种种困难,我们终于顺利完成了飞机定检任务。经过9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终于抵达成都。在机轮触碰到跑道的一刹那,久违的踏实与轻松感充满每个人的全身。
集中隔离和居家健康检测结束后,如今,我又加入到航空城自行车与电动车欢快的洪流中,踏实且知足。
随着心理和身体状态的慢慢变好,运动的力量和欲望又回来了。现在,我每隔两三天都会跑5公里。在航空城的绿荫大道上奔跑,在我国民机事业发展道路上奔跑,我的内心自豪且充实。(来源:航空工业西飞民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