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学是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广泛应用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组织管理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在我国基本实现单一航空运输强国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辅助重大决策,还是指导管理进步,软科学研究与应用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组织重大改革、制定重要政策以及论证重点项目的时候,更能看到软科学大显身手。
当前,我国民航发展又一次站在这样一个十分需要软科学试水、探路的关口。按照民航强国“一加快两实现”的战略进程,从“十四五”时期开始我国进入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阶段,民航局党组审时度势,明确将智慧民航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工作的主线,准确抓住了影响民航未来发展最为活跃、最有动力的因素,对“十四五”时期民航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即将智慧民航建设提升到决定“十四五”民航发展质量和多领域民航强国战略进程的高度,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为此,民航局成立了智慧民航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民航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先后出台了《民航新基建实施意见及行动方案》和《智慧民航联合行动计划》,指定了民航大数据管理机构并开展智慧民航顶层设计。与此同时,民航各单位也结合自身需求抢抓先机,瞄准提升数字化能力和水平的目标,纷纷推出智慧化建设项目,智慧民航建设已然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和显学。但我们也看到,目前各方主要是从数字技术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智慧民航的,对智慧民航建设的构想、布局和路径设计更多的是基于现有业务框架和管理模式实施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改造。从软科学的角度看,智慧民航建设绝不仅仅是大量新技术的应用,而是运用“云大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实现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跨越,其中涉及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运行模式、商业模式和监管模式等一系列深层次变革。如果在推进智慧民航建设过程中忽视了软科学研究与应用,最后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甚至对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重大影响。
一
智慧民航建设必须面对的软科学课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我国民航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主要是以企业化、市场化为方向,侧重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并对民航生产力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今天的智慧民航建设,则主要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侧重于生产力的提升,也势必要求对民航生产关系不断进行深度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需要。
第一,民航管理运行中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问题。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现有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搬到线上去,必须实现对相关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甚至再造,否则很难达到改进管理、提高效率的目的。
第二,民航管理运行中的组织机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问题。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变化,一定会对现行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提出调整的要求。一般而言,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更加扁平、管理幅度更大、管理链条更长,管理职能如何配置,组织机构如何设置,岗位如何设定,人员编制如何确定,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如何运作,组织如何变得更有弹性,都需要我们在深入准确把握智慧民航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
第三,民航管理运行中的决策方法、决策机制改进和创新问题。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根本变化,决策的方式和机制也要相应作出调整和创新。一方面,决策的速度和质量要大幅提高,一个组织必须进化成真正的“学习型组织”,能够对环境变化迅疾作出反应并同时进行自我调适;另一方面,决策的主体和权限也需要重新界定和配置,重大决策更加集中,日常决策更加多元,而智能化的自动决策将更加普遍。
第四,民航行业主体运行模式、商业模式和监管模式转型问题。现有的技术条件是确立民航现行模式的基石,但现行模式一旦确立,它也具有脱离技术条件自行演进的惯性。智慧民航建设带来的技术革命呼唤民航现行模式转型,但民航行业各主体的运行模式、商业模式和监管模式并不会自动响应,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把握智慧民航条件下民航安全运行、市场经营和行业监管的规律和特征,切实更新理念、方法和手段,为推动技术进步和模式转型实现高度融合建立必要的认知基础。
第五,民航管理运行中的数据属性、数据共享和数据治理问题。智慧民航的底层是数据的获取、加工、交换和使用,因此,智慧民航建设的过程就是数据成为企业和部门的宝贵资源并不断增值的过程。确保智慧民航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必须有效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之间的平衡,必须清晰界定哪些数据属于行业公共资源,必须无条件共享;哪些数据属于企业和部门私有资源,可以有条件交换;哪些数据属于国家和商业秘密,必须严格保护。
第六,大数据时代民航安全、运行、经营和监管制度环境问题。微观层面看,技术的进步能够直接带来效率的提升;但从宏观层面看,技术应用必须辅之以必要的制度环境,才能充分释放技术的潜能,带来系统的经济和社会效用。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同等重视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特别是要深化大数据时代制度环境研究,不断完善民航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体系,着力破除制约新技术应用的制度性障碍。
第七,智慧民航环境中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问题。随着智慧民航建设不断深入,民航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基本素质和行为方式一定会发生变化。一方面,“数商”成为人才的标配,行业中的人对数字、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也必然会对现行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乃至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挑战。
第八,推进智慧民航建设的顶层设计、实施路径和投入产出问题。智慧民航建设主要是围绕着技术问题展开的,但智慧民航建设的组织实施,却是一个涉及战略管理、运筹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非技术性问题。在顶层设计中如何处理整体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实施路径中如何处理整体目标和具体项目实施的关系,都需要我们对智慧民航建设本身有一个十分透彻的理解和非常清晰的把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智慧民航涉及为数众多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每一个项目都费用高昂,而且需要不断迭代升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沉没成本,风险巨大,在立项时不可不对项目最终收益以及分摊风险、降低成本的对策进行可信的测算和论证。
二
智慧民航建设软科学研究要聚焦数字化转型数据资源增值之道
智慧民航建设实际上就是要实现民航行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目前智慧民航设定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运行和智慧监管等典型应用场景,基本上覆盖了民航行业所有的运行主体和业务领域。智慧民航建设软科学研究要聚焦数据资源增值之道,这是由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根据其他行业领跑者的经验,数字化转型一般可以分为信息数字化、流程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三个阶段。所谓信息数字化,主要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数字化转换,激活沉淀的数据资产价值,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所谓流程数字化,主要是指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升级,驱动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再造,让数据资产在流动中增值,以打造具有市场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所谓业务数字化,主要是指在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推动核心业务创新,最终从商业模式上实现对传统行业的颠覆,而数据也在这个过程中一跃成为一个行业最核心、最有价值的资产。可以看到,伴随着数字化转型三个阶段的升级,数据从资源转变为资产,又从辅助资产转变为核心资产,这是一个数据资源不断增值的过程。还可以看到,在信息数字化阶段实现数据资源增值主要依靠技术手段,而在通往流程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的道路上,越往上走,实现数据资源增值就越要依靠管理、制度、环境和文化等非技术手段。
当前,我国智慧民航建设刚刚起步,主体领域仍处于信息数字化阶段,部分领域进入了流程数字化阶段,个别领域抵达了业务数字化的边界。随着数字化大军向前推进,智慧民航建设一定会不断在流程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的版图上开疆拓土。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智慧民航建设会越来越触及制约数据资源增值的非技术性瓶颈。换而言之,数据作为一种资源,总是在挖掘中形成价值、在流动中增加价值、在使用中实现价值。民航行业在安全运行和经营管理中形成海量的管理数据、运行数据和客户数据,真正阻碍数据资源的挖掘、流动和使用的,当然不是技术原因,更多的是思想认识原因、管理体制原因、制度标准原因、利益格局原因以及人的素质原因,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破解这些障碍,智慧民航建设就有可能长时间在信息数字化阶段或者流程数字化阶段徘徊不前。前述民航软科学研究的八大课题,都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实现数据资源增值上,承担起识别、界定和爆破智慧民航建设征途上各种非技术性“明碉暗堡”的重要使命。
三
智慧民航建设要求软科学研究不断创新
毋庸讳言,软科学尽管很重要,但经常会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究其原因,一则由于人们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只能看到“硬”的因素和立竿见影的手段,而对“软”的因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不足;二则由于软科学研究自身存在缺陷,质量不高,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解释作用不强,自然容易受到人们的轻视。二者相较,后者为甚,当前民航行业软科学研究亦是如此,从研究方法而言,研究深度不够,研究过程缺乏定量分析、数据支撑和逻辑论证;从研究内容而言,研究课题和注意力容易随热点变化,缺乏长期坚守式的跟踪研究,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真到用时又是临阵磨枪表面光;从研究成果而言,研究的前瞻性不够,特别是缺乏原创性研究,存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现象。
显然,如果软科学研究总是停留在这个水平,是无法承担起智慧民航建设赋予的使命的。智慧民航建设中的软科学研究必须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虚实相生、软硬融合,锚定智慧民航建设软科学研究八大课题,以实现民航数据资源增值为旨归,创新软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拿出一批真正有价值的优秀成果。
一是要虚实相生,做到虚功实做。首先,研究的问题要实,要加深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基本框架和逻辑,充分认识数字技术塑造民航产业形态的内在机理和主要方面,进而具备将软、硬科学融合应用的能力。其次,研究的方法要实,重定量分析,重数据支撑,重逻辑论证,切忌从概念到概念式的循环论证,切忌缺乏思想和灵魂的数据堆砌。其三,研究的作风要实,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巧取贪功,不图虚名,不喜热闹,以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成就某个领域的专家。
二是要软硬融合,实现以软入硬。首先,要做到软科学研究课题与智慧民航建设技术项目论证同步安排、同步启动,使软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成为智慧民航这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其次,要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软科学研究要抢在新技术应用的前头,面向市场、面向运行、面向管理,深入调查研究,寻找一切消费需求点、效率提升点和利润增长点,为智慧民航建设技术项目立项提供指引,使其方向更明确、目标更清晰、效果更可评价。其三,要对每一个智慧民航建设技术项目进行跟踪研究,及时识别、分析和解决在智慧民航建设过程中制约数据资源获取、流动和使用的非技术性问题,潜心研究解决对策和办法,为激发新技术的潜力和作用创造空间,在技术变革的同时推动组织变革。(作者:刘鲁颂 单位:民航局综合司)
(《中国民航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