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中国民航提升中转旅客服务体验推进会在西安机场召开

 2019-11-29 13:36:25 来源:微信  [投稿排行榜]

中国民航提升中转旅客服务体验推进会在西安机场召开

      11月28日,中国民航提升中转旅客服务体验推进会在西安机场召开,民航局运输司司长于彪,民航局运输司国内航空运输处处长王卫军,海关总署口岸监管司行李物品监管处四级调研员刘佳琪,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巡视员余文亮,西部机场集团副总经理谭少飞,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卫昭昌等出席会议。全国民航系统56家单位的115位代表参加会议。

      现场调研

      主题发言与座谈会图集

      大会上午为现场调研西安机场便捷中转、运管委等工作,与会代表们分组前往西安机场运管委联合运控大厅、南三指廊、行李大库、T3中转中心等地实地考察交流。

      下午,民航局运输司国内处处长王卫军主持召开现场座谈会。会上,民航局运输司介绍跨航司行李直挂工作开展情况,海关总署解读《海关总署关于开展“国际通程航班”业务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西安机场重点介绍了便捷中转业务,并围绕民航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最佳中转机场”建设的工作做汇报。深圳机场、海南航空、携程、中航信等其他4家单位先后介绍了提升中转旅客服务体验的工作措施和亮点,交流分享工作经验。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卫昭昌在致辞中表示,服务是民航业的本质属性,三年来,通过民航局的大力推进和行业各单位的不懈努力,“真情服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近年来,在民航局和西北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西安民航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西安机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航班正常性水平,提出打造“中国最佳中转机场”目标,把做强中转、做优体验作为枢纽建设的重中之重,逐年加大投入,在跨航司中转标准统一、专业化保障团队组建、中转信息系统升级和保障流程优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进一步提高了中转便捷度、舒适度,努力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中转服务品牌,取得了一定效果。下一步,西安机场将以打造“五佳中转机场”为抓手,全面提升机场中转业务竞争力,建成“东进西出、南下北上”国内转运通道和中国面向欧洲、中亚、中东转运通道。

      据悉,十三五期间,西安机场确定了建设向西开放的大型国际枢纽、“一带一路”的航空物流枢纽和西部地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三型枢纽”战略规划。去年11月,西安机场提出了打造“中国最佳中转机场”的发展目标,作为实现“三型枢纽”战略的重要抓手以及落实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发展中转不仅是枢纽机场建设的重要支撑,它对于航线的稳定运营、广大人民的出行需求以及中国民航整体发展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以来,西安机场围绕打造“中国最佳中转机场”目标,制定“五个最佳中转”实施路径,分别是“最佳中转网络”、“最佳中转流程”、“最佳中转价格”、“最佳中转体验”以及“最佳智慧中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加快构建高效完善的航线网络,满足中转旅客基本出行需求。在西北管理局的主导推动下,西安机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形成了连接国内160余个航点270余条中枢轮辐式航线网络,与骨干城市高频穿梭,与支线航点广泛连接,国内航点通达性、支线航点覆盖率均位居全国第一。二是调整航班结构,优化中转衔接时间,提升旅客过港效率。管理局、机场、航空公司凝聚共识,共同围绕中转能力提升、航班波设计开展大量的航班结构调整和时刻优化工作,中转衔接机会每周提升2500余个。三是设计差异化的中转运价产品,降低旅客出行成本。积极协同东航、海航围绕西安组织设计航司内部中转运价产品,降低中转价格系数形成竞争力;发挥平台作用,协调多家公司开展跨航司产品合作,打破航司传统运价协议模式,实现跨航司中转航班拼接,最大限度为旅客提供更加实惠的中转价格体系。四是重点是围绕中转旅客刚需和痛点问题全面创新中转服务产品。提升中转保障效率,提供跨航司行李免提服务;推出畅想旅行产品,满足中转旅客刚需;推出“无忧中转”产品,解决跨航司中转旅客航变保障问题;推出“急速中转”产品,进一步提高中转成功率;推出“智慧中转”产品,提升旅客中转体验。

      在网络的持续优化和服务产品的带动下,今年西安机场中转旅客增长较好,截止10月底,完成中转旅客量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9%。

      今后,西安机场作为保障平台,将从制定跨航司中转退改签政策、制定跨航司中转免费行李额度、进一步开放中转信息数据、开发全国统一的中转平台系统等方面入手,持续加大投入,对保障流程、服务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提升,积极协调各航司和机场各运行主体,在提升中转旅客服务体验方面狠下功夫,保障旅客顺利出行,为西安机场打造“中国最佳中转机场”,推进机场高质量发展,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4荐闻榜

    微信, )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