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资源网2018年12月19日消息:12月13日,第二次国际民航组织下一代航空专业人才全球峰会举行了“未来机场建设”主题会议。在此专题会议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BG交通解决方案部总经理王国珏做了题为“智慧机场建设与发展”演讲。以下是演讲原文:
王国钰: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这次在主办方,包括深圳机场能够邀请我做本次分享。我想未来机场这个概念,前边两位教授分别从临空经济、枢纽经济这两个角度做了解读,华为是一家技术公司,我接下来从技术的角度看一下,从技术驱动这块谈谈如何打造未来机场。
这次峰会我们说NGAP是下一代航空人才峰会,准备这个材料的时候我也想到公司在展厅的时候,在上面有一个主页面,就是这几位科学家。实际上我们知道科技厚积与薄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或者说第一生产力。应该说12月份是一个很不寻常的月份,发生了很多大事情。比方说嫦娥4号探月,猎鹰9号携带64颗卫星第三次重复使用助推器又把这些卫星送上太空,比如说alphago之后有alpha0,alpha0之后又在alpha4,在蛋白质3D结构探索当中远远领先于第二名,它让我们认为未来的帕金森症等等一系列跟蛋白质结构充足有关,这些有望被克服。
应该说包括5G,我们知道12月份也有韩国三家运营商同时宣布,在部分地区进行商用,在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商用,这些我们可以认为是科技薄发。
但是科技薄发离不开长期研究,包括各种大学、各种企业包括ICAO等国际组织的推动。包括瓦特当时改良了蒸汽机,在这一块上,大大推动了蒸汽机车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时候,法拉第对电力学的总结,让电走入生产,大大释放了生产力。包括香农,我们知道香农是对通讯行业编码技术的数学演绎,他也直接影响了后来1G、2G、3G、4G,乃至5G里极限速率是多少,带宽越来越大,时延越小。包括图灵,图灵在50年代时候就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应该说他是人工智能之父。70年后的今天,我们逐步享受到人工智能的发展。
当然在这里我们说长期基础研究非常重要,比方说华为在这方面,我们每年投入的是整个公司应收的15%,今年会达到1000亿人民币的投入,在这里我们也有3万名研发人员,他们是不做产品的,只做前沿技术的研发,因为我们相信,这种核心的技术是需要你靠长期的投入和浇灌,包括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公司创始人说过一句话,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讲台上完成的。这让我想到布尔发明布尔袋鼠逻辑计算学,他就是一个小学教师。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发生,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认为是人工智能,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未来20、30年人类全面进入智能社会。在智能社会里,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行业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比方说对个人来讲,未来可能特殊人不再特殊,普通人不再普通,盲人可以通过盲人头盔,通过各种传感技术,让他像正常一样的人走在路上,普通人可能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的处理,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够跟国内外各种不同的同事、朋友、同仁进行交流,当然对行业来说,我们说行业的数字化已经越来越快。
那么整个未来智能社会我们认为它可能是,或者说我们认为一定是一个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不断的映射、镜像、互动、交互、融合的过程,未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一定是IT和OT融合的。
那要进入智能社会,我们参考了相应的报告,也列了一下,目前各个行业在数字化进展的进程,应该说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断面,我们都知道,整个网络的发展在过去的10—20年里非常快,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到现在的物联网时代,这里最早享受数字红利的应该说就是OTT。互联网企业是相对的轻资产、更加灵活的商业模式,在信息的数字化时代里,诞生了所谓的新的四大发明,我们说电商也好、移动支付也好,甚至是移动单车,等等这样一些,应该说跑得非常快。
在物联网时代里,因为随着信息的数字化、人的数字化,到物的数字化这样一个演进过程里,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于能源、交通这样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引爆期或者爆发点,包括深圳机场在整个数字化转型里,很重要一条指标也是数字化的渗透率,有连接才有可能智能。
数字化转型可能是跨越数字鸿沟,进入智能社会的一个必由之路,什么是数字化转型?其实我想这里有很多民航圈同事也都在讲什么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我们认为它不是简简单单的OA、信息化,办公走电子流,这就是一个数字化转型。这只起了一个支撑作用,我认为第二个阶段是信息化变成你的生产工具,比方说银行,这里我举了招行的例子,招行的大部分业务应该说都是在网上完成的,信息化已经变成了它的生产工具。而下一步我们认为更多的是,能不能变成一个生产要素,或者变成生产资料之一,比如说数据,我这里举的Airb&b,和滴滴、uber,它们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辆车,但是市场做得越来越大。这些数据从原来数据就是数据,能不能变成数据就是生产功率,数据就是效率,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可以的,数据可以充分连接、共享,至少所有的地服、地勤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准确知道第一信息,给乘客、给相关部门传递同样信息,这个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
当然我们通过协同,能进一步把生产关系理顺,进一步释放生产力。
我们说数字化转型是希望最后信息化能变成生产工具或者生产要素之一,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比方说在交通行业里有哪些驱动力或者有哪些摩擦力。我想这个一定有的,任何事物发展一定有驱动力,也有摩擦力,这里我个人总结了一下,因为我本人负责华为公司交通方案解决开发,这里包括机场,也包括地铁、港口等等,我发现有很大的类似性,比方说首先一条最根本的是有业务增长的压力,如果深圳机场说有5000万的客流吞吐量处理能力就可以了,很多事情在现有基础上去优化就可以。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深圳机场的追求不只这5000万,可能它的征途是大海、国际化、国际枢纽,这是源动力。
第二个有了这样的想法,能不能有这样的技术手段,帮你加速实现这些东西?我们说现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不是某一项单一技术就能完成很大的梦想,可能需要很强的整合能力。
第三个是这种理念,非常幸运我本人也参与到跟深圳机场的项目合作,我是这个项目群的华为方的项目总监,在这方面上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深圳机场其实在很多创新理念上,不亚于香港机场,不亚于一些一流的国际机场,这也是为什么深圳机场变成中国国内惟一一个未来机场试点。
其实ICT技术,信息和通讯技术快速迭代,让它的处理能力、性能,包括成本,也不断朝着它能跟大众化、普及化的范围去用。
还有一点,我们说体验提升,一方面指乘客体验,一方面指员工体验。今天我在采访区的时候听到金总讲到体验,他讲到一个是乘客通过Wifi,机场提供更优质、畅通的Wifi,可能等待的时候乘客抱怨少一些。我通过内部管理手段,把原来需要几个终端解决的地勤、调度合成一个视频、语音数据,对地勤人员来说,或者地勤相关人员来说,也会少很多负担,也能改善体验,这是一些好的、正向的驱动。
我们这里列了一些,我们说“安全第一”是一句好话,但是“安全”这个因素,很多时候一定程度上让你的创新受到一定制约。
第二个是相应的流程机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合规,我指的是在国内外所有机场里都会看到,在机制这一块,因为这是一个重型的行业,以基建为主的行业,它势必有很多条条框框,但是这些跟信息化来说,是不是完全适用的,可能也需要来看。
第三个本身交通这个行业,比起互联网,比起通信行业,一定是安全第一,观念要更加保守一些。
第四个是基建周期,还有一个是投入产出比。我刚才分别用正向和负向讲了一下,实际上这里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比方说ICT这个技术快速迭代和基建相对比较长5—10年的周期,你规划得再先进,很有可能在建成那一天,信息化已经OUT了。
实际上我个人还是非常看好交通行业这块的进展,我们前面讲到猎鹰9号,讲到嫦娥4号,讲到很多新技术,实际上这些年我们能感受到新技术很多都是在交通行业出现的,比方说猎鹰9号持续带来的消息,包括无人机在国内外爆发式的增长,每年以百分之几百的增量,包括无人驾驶,我们在外边比方说华为今年也跟无锡在当地做了一个基于5G的无人驾驶的交互测试。在一个城市范围内,像类似戴高乐机场的无人驾驶在机场内部的接驳里已经开始适用,类似的事情在香港,甚至我们在深圳机场也在做这样的尝试。
还有就是人脸,我们都说人脸可能涉及隐私,但是交通很多领域是公共出行地方,连最注重信息保护的美国人,亚特兰大的机场也部署了人脸刷脸的过程,当然目前他们有做到端到端,已经给美国乘客节约了2秒。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你刷脸过闸,那一秒都非常快。目前我们也在解决方案这里研究端到端的,从防爆安检、值机、托运、候机等等,一次认证后边全程刷脸,不用后面证明你是谁,你是不是你。
当然我们说以后在机场这一块,我们这里边也有一个,可能在出行这块,是不是能做到地面刷脸、空中互联,至少技术手段上,空中互联,我们已经在跟空客、空管做技术验证。
从交通整个行业大前景来讲,我们想未来一定是这么几个“一”,一定最后要有统一的大脑,对交通来说这个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指挥中枢,效率提升。
第二个是一张图,这里写的是一张地图,实际上我们还需要一张运行图。
包括一张网,一张网既包括通信网络,也是实时数字网络,这张数字网络和物理网络需要镜像融合。
这个行业里最重要两个客户,要么运人,要么是运货,人的话如何从一张票转化到一张脸,运人如何从一张票到一个地方,从物流交互、订单生成、货运仓储、结算,会少非常多的麻烦。
当然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就是,机场也在做刷脸不刷证,依靠这个提升效率。
我们说现在机场已经是一个迷你城市了,未来随着我们的物理空间、物理设施不可能无限增大,势必机场会外场化,这个我想也是当时做未来机场时候非常重要一点,自动化、智能化、外场化,现在我们值机可以在外场值机,以后托运、安检是不是也可以?除了登机这个动作,其他都可以在机场之外做到,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机场容量跟城市容量接近。
刚才两位讲了空港经济、枢纽经济,我这里应该说从技术实现的角度上,可能再看一看我们未来机场的情况。第一个是我们现在畅想中的未来机场是什么?对于旅客来说能够更加便捷,对于管理者,对于机场运营方来说,能够更加高效、更加安全。这是一方面。
第二个,从技术实现上来说,我们需要做的是万物感知,能够做好连接。数据共享做好数据平台,应用智能最后实现我们更好的应用智能化。
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
我第一次听是去年8月份在首都机场看到的,我今年在深圳机场公安那儿也看到了这样一个提法,实际上这个东西虽然从1957年到现在2018年,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们认为这里提到的安全、效率、体验,这三个主题,依然是非常深刻。
我们想在建未来机场过程里,这三个方面肯定在同一时期要做一个平衡,这里就涉及我们提到的,在发展的过程里,我们要寻求安全、效率、体验的最大发展公约数,通过技术推动公约数最大化,比方说这里讲到通过视频、云化技术,我们可以更快推动数据共享。我们通过视频的人脸技术,可能真的几十公里的机场里,能找到人,能找到你是你,包括对接出你是谁,包括对应你的离港系统,知道你去哪儿,你坐哪个座,几点走,这个会大大的改善我们整体的效率。
当然这里我们提到,可能在机场里我们整体是沿着航空器这条流,和整体上旅客出行到港的这条流,看我们到底在这些业务流上有哪些业务的流程可以优化,有哪些业务场景可以通过技术提升,否则我们每一项新技术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往下一层我们说怎么做?我们研究了这些业务流,比如说深圳机场基于国际航空枢纽定位,基于这个定位确定我们的追求,基于目前的现状我们再看怎么通过这个技术手段来完成?大家可能不用太看这四项各自关系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有了这样一个战略定位,有了我对业务流的梳理,可能我要落地到最后数据流上怎么走,才能通过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帮我完成。数据流在数据架构这块要把各种各样多元数据接上来,把对上应用的数据接上去,提高整合效率,这是我们说数据平台为什么重要。它其实就是数字世界里的航空枢纽,就是数字世界里的中心点。
我们经常纠结以前要不要建烟囱?还是建平台?一个应用从头到尾建到底?还是顶层规划整体做好设计?这里我利用一个企业架构,这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架构,在这里也很明确地讲到,实际上应用架构里,你最好把功能性的需求放在这个应用里做。而平台性的架构,最好放在技术这个架构里去做,通过这个绘制整个未来机场的蓝图。
我们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理念来看,整个未来机场分为这么几层,一个是整个机场人、车、物、设备、航空器等等设备,怎么更快连上来。第二个通过云、网,包括数据平台,怎么能把这个数据交互起来?第三个就是,我面向主要的运控、安防、服务这些领域,怎么构建我的应用体系。当然还有一条,茶壶里煮饺子不行,最后不管茶壶里有多少饺子,最终有一个运营中心呈现你对整个态势如何呈现端到端的感知、检测、预测、预警、指挥、调度,乃至仿真、培训都可以基于这个系统去做。
大运控,我们通过几个场道几公里,全程视频,物联结合,实现落地起飞这个过程的全程监控。
通过智能机位提高靠桥率,提高塔位、提高机场目视不好的问题。
大安防,我们基于对飞行区、航站楼、公共区,甚至监控区,应急救援区,在这样一层一层不同的距离里,利用各种技术,达到分层的安防要求。
大服务,我刚才也有讲到,对于我们整个乘客来讲,如何沿着他的出行流做到触点前移,包括全程服务。目前我们应该说,在人脸技术方面用的比较多,也做了很多的验证。但是未来我们相信更多的定位,包括物联技术也可以加入进来,这样乘客体验会更有获得感,更有幸福感。
最后回到我们人才峰会,我们定了这样一个目标,这样一个架构,华为讲了这么多,这些都是你能做的吗?我们说可能不能,我们需要跟客户,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打造这样一个未来机场。以深圳机场为例,深圳机场整体目标是“同一个空港、同一个梦想,OneAirport,OneDream”。华为通过整体数据平台、网络和生态的应用,我们共同打造未来机场。
打造过程里,我们发现有三件事绕不开,第一围绕着同一个空港、同一个梦想,这种顶层规划、顶层设计、路标设计、蓝图设计,这个可能是做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必须有的,第二个是这里边实际上老需求、新需求,还有明天的需求都存在,对于确定性的需求,包括确定性的技术,我们要通过既有的工程、流程、项目的方式去推进,实现它的系统性。
对于一些新技术、新应用、新需求,目前我们通过联合创新的方式,把客户对应用场景的理解,把华为平台技术这块的积累,把伙伴在应用开发这块能力共同释放出来。
我们说其实做这样一件事情不简单,这是一件探索性的事情,这个不同于传统的简单买卖关系,传统的甲方、乙方关系,实际上我们也看了一下,这里边对参与的各方有非常不同的挑战。目前我们也在全力推进。
比方说对于供应商来说,可能不再是一个某一个产品,不是卖一台打印机,不是某一个特别明确功能性的东西,而是一个永不落后的ICT技术架构,ICT的航空母舰,包括相互之间的集成验证,这个功能能不能实现?前面视频里大家看到的东西,很多可能目前还没完全推入商用,但是这些技术验证已经都完成了。
再一个是技术平台能力,一方面取决于技术我们到底对数据处理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同时也取决于我们跟相应的公共安全,或者是相关部门有没有梳理出相应的机制,还有生态构建的能力,这里涉及方方面面的应用功能。
还有我们说业务咨询能力,就是面向新的、不确定的东西,如何跟客户、厂商,一块去探讨这些新的东西,以及行业标准,我们说交通行业和很多行业不一样的是有一个悖论,先有标准我才能做,还有你没有试点,我怎么能做成一个标准。但是别的行业可能更多以事实为准,这个行业我们说标准非常重要,从铁路到公路,到航空,为什么这么重要?我觉得也非常有道理,因为安全第一,安全是别的行业里,没有这个行业这么高诉求的原因,所以标准在这个行业非常重要。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所谓的合作伙伴也跟以前不一样,可能以前你愿意干脏活、累活就可以,这种工程服务能力还需要。但是整个系统集成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包括涉及顶层设计之后,具体的规划、设计,这样的能力,还有一样是涉及标准规范,这里边各种协会,各种行会也非常重要,我想在这个生态里包括ICAO、ICI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员。再一个对业主来说,可能以前信息化部门的主管定就可以了,因为无非就是办公自动化,能够填个电子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你如果从一个支撑工具要变到一个生产工具,甚至它要变成你生产要素中的一部分,它要跟你的业务系统、业务流程融合,这个时候就变成一个一把手工程,甚至一把手团队工程,包括特别高执行力团队,持续落实这些事情,以及持续不断的投入。这块我们也有一个基本经验教训,这种事情不怕慢,就怕站,更怕回头。当然我们认为,未来在整个这几方人模型里,可能也会发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坚信未来二三十年是一个智能社会,智能社会最后还是要回到人身上,未来我们认为是一个金字塔的模型,如果人从一般管理者、业务骨干和基层来说,一般是四层,在不远未来我们认为可能会变成一个菱形,基层员工和业务骨干,尤其那些比较艰苦的岗位,可能是通过一些人工智能方式,可以替代,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从基层往数据工程师方向去走。
再到未来,是不是就变成一个倒金字塔形式?也有可能。
人才是需要培养的,钱给多了,花的多,不是人才的也就变成人才了,这也是公司老板的一句话。目前华为18万人里,其实8万人是研发,这里还有3万是不做产品,不做商品的人,只做技术研究,过去10年我们累计投入4000亿人民币,今年一年预计会达到1000亿人民币,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核心科技的积累,包括这种技术的加速,是获取未来市场地位非常重要的一点。
从过去17年看,华为在全球申请的专利数,也是所有企业第一位的,我们举个例子,因为这些数字太远太大,跟华为18万人的事情有点远,比方说在交通行业,交通行业里的机场领域,我们在这一个领域里现在全职投入的人是超过100人,不包括各种产品线单独的,我们在这里同时开展30个以上的工程项目,同时开展10以上的联合创新探索型的项目。我们始终认为,知易行难,行胜于言。谢谢!
( )
民航人力资源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