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机场延误传播对比分析》系列的第三篇,以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在2018年1月的运行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比分析三家机场在航班延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包括对进港准点航班的离港准点保障,进港延误航班的延误吸收以及有效控制延误的进一步扩大等方面。此外,以一家航空公司为例,分析该公司在三个机场的表现。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 三家机场都能够在过站过程对超过60%的进港延误航班进行延误缩减,同时能够保障超过75%的进港准点航班在离港时依旧保持准点。
2. 三家机场在延误吸收和提高后序航班正常性上的表现各有亮点:北京首都机场在进港延误航班的延误平均扩大时间上表现最佳;上海浦东机场则在延误扩大/缩减比例上表现最佳;广州白云机场的延误平均缩减时长最长,且进港准点航班的离港准点比例最高。
3. 航空公司A在广州白云机场的运行中,其三个延误传播比例方面的表现高于机场整体水平,而在上海浦东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的三个比例均略微差于机场整体水平。
4. 航空公司A的延误平均扩大时长均高于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整体均值,表现更佳;延误平均缩减时长均在三个机场的整体均值之下,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1 机场延误传播的对比
本文选取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以及广州白云机场在2018年1月的航班运行数据,分析三个机场在航班过站中对延误的传播过程。依据2017年民航机场吞吐量的统计,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的全年起降分别为597259、496774、465295架次,分别位列全国机场排名的前三位。这三个机场起降架次处于相对接近的水平,便于进行过站效率和延误传播作用方面的比较。
1.1 北京首都机场
北京首都机场在2018年1月的数据记录完整的过站航班共有15319架次,其中进港准点12821架次,占比83.69%,进港延误2498架次,占比16.31%。过站之后延误的传播变化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北京首都机场进港延误航班过站之后离港延误情况
图2: 北京首都机场进港准点航班过站之后离港准点情况
1.2 上海浦东机场
上海浦东机场在2018年1月的数据记录完整的过站航班共有12173架次,其中进港准点9903架次,占比81.35%,进港延误2270架次,占比18.65%。过站之后延误的传播变化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上海浦东机场进港延误航班过站之后离港延误情况
图4:上海浦东机场进港准点航班过站之后离港准点情况
1.3 广州白云机场
广州白云机场在2018年1月的数据记录完整的过站航班共有13054架次,其中进港准点10683架次,占比84.46%,进港延误2371架次,占比15.54%。过站之后延误的传播变化情况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广州白云机场进港延误航班过站之后离港延误情况
图6:广州白云机场进港准点航班过站之后离港准点情况
1.4 对比分析
从上文的统计中看出,三家机场都能够在过站过程中对超过60%的进港延误航班进行延误缩减,同时能够保障超过75%的进港准点航班在离港时依旧保持准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进港延误航班在过站之后,离港延误相较于进港延误有所增长,以及少数进港准点航班在离港时有了延误。
从上文统计结果看,上海浦东机场整体表现最佳,有68.46%的进港延误航班在机场过站后延误得到缩减,比例在三家机场中最高。只有30.04%的进港延误航班在过站后延误有所增加,该比例也是三家中最低,82.80%的进港准点航班在离港时依旧保持准点,以1.36%的差距仅次于广州白云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在三家中表现中等,66.64%的进港延误航班在机场过站后延误得到缩减,32.26%的进港延误航班在过站后延误有所增加,在三家机场中均排名第二,84.16%的进港准点航班在离港时依旧保持准点,该比例在三家机场中排名第一;北京首都机场的进港延误航班共2498架次,占总进港航班架次的16.31%,是三家机场中进港延误架次最多,比例中等的。在2498架次进港延误航班中,又有1615架次航班在过站后延误得到缩减,比例达到64.65%,此外,有77.69%的进港准点航班在离港时依旧保持准点,尽管北京首都机场的各项指标水平在三个机场中均不是最高的,但差距并不大,鉴于其较大过站架次基数,北京首都机场的表现也较好。
为进一步研究机场在延误传播中的影响和作用,对离港延误的平均扩大/缩减时长以及进港准点但离港延误的平均延误时长进行统计。并将进港准点但离港延误的情况记为延误由“0”扩大至离港延误值,即将所有的延误变化情况统计为扩大和缩减两类,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平均延误变化时长
从表1的统计结果看,北京首都机场在延误扩大的控制上表现最好,平均延误扩大最少,只有21.86分钟。广州白云机场在延误的缩减上表现最佳,达到了51.26分钟,平均吸收延误最多。
结合过站前后进离港准点率以及平均延误变化时长的统计来看,三家机场在延误吸收和提高后序航班正常性上各有优势。北京首都机场在进港延误航班的延误平均扩大时间上表现最佳,减轻了延误对后序航班的影响;上海浦东机场则在延误扩大/缩减比例上表现最佳,有效的对延误进行了吸收;广州白云机场的延误平均缩减时长最长,且进港准点航班的离港准点比例最高。
2 航空公司A在三家机场的表现对比
2.1 航空公司A的表现
航空公司A在三家机场均设有基地,本节将提取其在三家机场的进离港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2018年1月,航空公司A在北京首都、上海浦东以及广州白云机场的过站航班架次分别为2548、1172、3529架次。与上文的统计项一致,统计航空公司A在三家机场的延误扩大比例,延误缩减比例,保持准点比例以及延误平均扩大时长、延误平均缩减时长,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航空公司A在三家机场的表现
表2的统计结果与文章第二部分对三家机场的表现分析不同,整体上是广州白云机场表现最佳:航空公司A在广州机场的延误扩大比例最低,延误缩减比例最高,保持准点比例最高,延误平均缩减时长最多;同时在北京首都机场的延误平均扩大时长最短。
2.2 航空公司A与机场整体水平的对比
将航空公司A在三家机场的表现与三家机场的整体表现进行对比,探究航空公司A在机场的延误传播表现。在延误变化比例方面的对比统计结果如图7-图9所示。图中可以看出,在保持准点比例上,航空公司A在三家机场的表现与机场整体水平均较为相近,其余指标仍有一定差距。航空公司A在广州白云机场的三个比例方面都略优于机场整体水平,而在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的三个比例均略微差于机场整体水平。
图7: 航空公司A与北京首都机场
图8:航空公司A与上海浦东机场
图9:航空公司A与广州白云机场
统计航空公司A在三家机场的延误扩大/缩减的平均时长,并与机场整体水平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如图10和图11所示。
图10:延误平均扩大时长对比
图11:延误平均缩减时长对比
从图中看出,航空公司A在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的延误平均扩大时长低于机场整体均值,表现更佳,在广州白云机场的延误平均扩大时长略大于机场的均值;而延误平均缩减时长在三个机场均低于机场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3 小结
本文结合2018年1月的运行数据,对起降架次水平较为接近的三家机场在航班延误传播上的作用进行了对比。三家机场的表现各有亮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吸收进港延误,控制延误扩大的作用。此外还对航空公司A在三家机场的表现进行了与机场整体水平的评估对比。
民航大蓝洞
秉承协助建设民航强国为宗旨,基于飞常准大数据,民航大蓝洞致力于为全球民航提供高端效能分析和专业咨询服务。服务对象涉及空管、航空公司、机场和社会公众,服务内容包括空中交通运行性能评估,空域资源利用评估,航空公司/机场运行水平分析和评价,出行方案设计和优化等。
依托单位:南航大-飞常准交通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
合作邮箱:BIGBLUEHOLE@CARNOC.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