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神兵天降,为爱飞行—地震中直升机的救援运用

 2017-08-23 11:46:48 来源:民航资源网 作者:通讯员程洁  [投稿排行榜]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2017年08月0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截至8月13日20时,已造成25人死亡,525人受伤,6人失联。在地震救灾行动中,打通生命通道,直升机无疑是最有效的运输救援工具。通航的救援力量承担了搜索救援、空中指挥、航拍测绘、运送物资等多方面任务,民间直升机和军方的大型直升机有效互补,使得震区空运秩序井井有条,充分发挥自己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能够垂直起飞降落等突出的越障机动能力。

      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创始人西科斯基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正亟待救援,喷气式飞机能做的只是飞过他的头顶,撒下花瓣,而垂直起降的直升机却能赶来挽救他的生命。”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救灾中,陆军航空兵的英勇无畏被人们铭记。从2010年的玉树地震再到2013年的芦山地震,“空中120”直升机一直是灾后救援的重要力量。在此之后,直升机开始了快速发展,不仅数量快速增加,一些先进设备也源源不断地出现,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更是让对GPS的依赖成为了过去。直升机救援水平的逐步攀升不仅是国家直升机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能力的重要表征。

      直升机救援是一项伴随着高危险的工作。“蜀道难”,震后的蜀道难上加难。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低能见度、雨雾湍流、强气流以及随处存在的跨山电线,都会对直升机和飞行员造成致命的损伤。而在九寨沟,直升机也面临着重重困难:险峻的高山峡谷使得航线容量极小,源源不断的余震威胁,横跨山谷的高压电线错落无序,以及塌方蒸腾起能见度极低的灰尘,还有吹得整个舱体产生剧烈的晃动猛烈的山沟狂风,直升飞机只能强行降落。

      直升机最后的降落是有必须的要求的,一般要求起降场地尺寸不小于2×1.5倍旋翼直径,坡度不能超过7°,沿盛行风向能确定清晰的进场线,着陆点中心15°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在山顶或峡谷起降时,起飞方向至少要比周围地形高300米,到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500米。苛刻的条件,严酷的环境,面对这样猝不及防的自然灾害,必须从满足抢险救灾急需出发,根据震区高山峡谷地形、救援作业面窄等实际情况来安排相关直升机作业,为争夺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赢得先机。

      用于搜索救援的直升机一般需要携带目视观察设备、电子设备、红外前视装置、雷达设备、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图发生器、救援绞车等。其中,目视观察设备包括机身上宽大的观察窗,还有标志器、信号枪、发烟筒、强光探照灯等;电子设备主要是无线电通信设备和信标设备,与被困人员保持不间断联系;红外前视装置可用来主动搜索被救对象;全球定位系统可随时为救援直升机提供搜索遇险人员的精确位置;数字地图发生器与多功能彩色显示器连接,可显示飞行位置、飞行路径和与任务相关的其他信息;救援绞车主要是在直升机无法着陆的情况下将被困人员吊入直升机舱内。

      在地震救援的直升机机型方面,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期间,全军及民航系统出动直升机99架,其中湖北同诚通航、江苏华宇通航等七家通航企业共派出民用直升机30架,并空运数十台挖掘机至唐家山,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中立下赫赫战功。救灾直升机中,米-171机型最多,其次为黑鹰、直八、超级美洲豹、S-76、贝尔206、A-119、EC135、EC155、AS-550B2(小松鼠)等机型,还不得不向俄罗斯租用米-26直升机。到了2013年,在芦山、宝兴震区救援行动中大展身手的依然是美制的“黑鹰”直升机和俄制的米-17直升机,国产直升机难见踪影。有消息称空军曾派出武直9和直8协助救援,但因载货量和性能有限,应对极端天气状况的能力也不够,这两款直升机均不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此次的九寨沟地震中,高山峡谷的地形只适合小型的直升机,报道中提到的H125直升机、AW119kx直升机等具有优越的高原性能,动力强劲、用途灵活、安全可靠,最适合航空应急救援。

      既然直升机有如此突出的越障机动能力和空中运输能力,那么加强对直升机救援力量的研制力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在灾害救援上,我国的直升机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救援装备数量太少,救援机型不配套,体系结构不合理,还没有完全建立以直升机为主体的严密的救援网络。

      相较而言,发达国家在直升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无论是数量、应急反应及覆盖范围上,都已经较为成熟。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它们都已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较为完善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具有很强的应急救援能力。2004年日本新潟地震发生半个多小时后,自卫队的飞机就相继飞往灾区,可调用的飞机达180架;以东京都为例,在市区内,接警后,急救队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不超过10分钟。2006年美国洛杉矶地震后十余分钟就有媒体直升机直播灾情;2012年以阿富汗为主要活动区域的美军中央司令部空运物资182738吨、人员631560人次、空投补给14327吨、为58700架次飞机空中加油38万吨、医疗救援3786架次,救护1108人次,救援1539人次。英国交通部最近则将全国直升机搜救服务外包给一家民营企业,不再依靠海空军,部署在10个地点的22架直升机抵达现场平均时间将从23分钟降至19分钟。俄罗斯在政府中专门设立俄罗斯联邦民防、应急和减灾部,管理4万余人的救援部队以应对各种灾害。瑞士的喷气式救护飞机还用于人道主义援助,不收取任何费用。法国航空紧急救援队可实施覆盖法国全境的航空紧急救援行动。巴西、韩国等国也成立了专职的航空救援队。

      目前,我国用于应急救援的直升机数量缺口大,结构问题突出。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只有294架军、民用直升机可用于应急救援,平均每10万平方公里约为3架,是主要西方国家平均水平的1/25。至2010年底,在中国民航注册的民用直升机仅有206架,中国民用直升机拥有量不到世界民用直升机总数的1%。截至2017年6月30日,中国内地民用直升机数量共计909架,涵盖70种机型、18家制造商和217家运营企业。而我国909架民用直升机中,真正可用于应急救援的又有多少架呢?且我国的直升机以中小型号为主,高原型、重型直升机几乎是空白,高性能大中型直升机也不多,绝大多数直升机都缺乏绞车等基本救援设施。

      从世界范围来看,巴西拥有通用飞机数量1万多架,共有约3350个机场可使用,其中有741个公共机场和17个公共直升机场,全球排名第二。截至2015年底,全世界大约有通用航空飞机34万架,而美国占了其中的大约2/3,稳稳霸占航空第一大国的交椅。在美国,有15000多个机场适合通用航空飞机起降,其中有5000多座设施条件非常齐备的公用机场能够用于公务航空飞行,而运输航空公司使用的机场就有450个左右。追溯至2013年,美国航空救援力量包括空军、民用航空巡逻队、各州航空救援力量及其他社会搜救力量等,可用于救援的直升机已有近1万架,仅纽约市的民用直升机保有量就超过2000架。加拿大目前拥有大小机场6000多个,民用飞机36450架,私人飞机就占了29236架,仅在2013年拥有可参与救援的各类飞机就有1000多架,所需费用由政府拨款。德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航空紧急救援体系,救援用直升机数量已超过300架,在整个德国国土内的任何一点,15分钟内都可以得到国家无偿的航空救援服务。

      不管是军航还是民航,目前国内直升机数量总体还是太少,飞行员和后勤保障配套缺乏,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制约了发展。相比于国外发达的直升机救援体系,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差距,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效率,迎头赶上。作为高技术装备的一种,直升机的性能、航电设备及武器装备等硬件固然重要,飞行员训练、后勤保障以及灵活及时的指挥体系等软件,也不可或缺。美国MH-60K和MH-47E等特种作战直升机能最低30米高度夜间低空飞行,靠的是APQ-174(V)地形跟随/地形回避多模态雷达。CV-22特种作战倾转旋翼机的APQ-186(V)还增加了低功率/低速度地形跟随/回避,以及地形测绘方式。我们需要能在包括云雾的低能见度中安全降落的装备,对天气、地形和人工造成的障碍一目了然,在飞行过程中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一定距离外的地理信息和障碍数据,在识别中无惧沙尘云雾,甚至在夜间也能畅通无阻。当抗震救灾的直升机冒险深入虎穴,飞行员的胆识和技艺就显得尤为突出。在阿拉斯加、挪威、安弟斯山脉等地,美、英军的直升机经常在山区采用单轮悬停着陆的特技,靠的就是平常的训练和经验。精湛的飞行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飞行员操纵直升机“如履平地”的关键,而这并非冒险,只有“艺高”,才能“人胆大”。同时,还需要有具备直升机垂降训练的医护人员,当运载医护人员的直升机进入灾区无法找到合适着陆场时,可以通过加装救生绞盘/救生绞车/吊篮等专用装备解决,也可以悬停吊运伤员。另外,还要加强救灾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通信联系问题,使空地及时沟通,多个部门能紧密协调统筹。

      从近几年的直升机地震救援中,能看到我国直升机体系的进步,也能窥见当中的不足。通航是一个国家航空业发展的基础,而航空救援体系建立是依附于通航体系发展的,是富国安邦、利国惠民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国亟需建立起配套齐全、运行良好、专业高效的民用直升机服务网络,加强自主创新与多型号建设,壮大救援飞行队伍,建立相应的救援机制,健全防灾救灾体系,应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了解更多通航资源,尽在通航资源网www.GARNOC.com

    10荐闻榜

    (供稿:湖北同诚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通航资源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