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川航股份总经理助理、商务委员会党委书记曾小兰代表川航捐款 摄影:赵汪洋
下成巴高速后,路线由I向S型转变。志愿者们听去过的同事介绍,这条路很崎岖,往返需两天以上,而这条百转千回又充满希望的路,川航人走了22年,从未间断。22年里,川航领导带队、川航团委(青年工作部)组织了各部门共计400余名青年志愿者来到这里,无数大巴山深处的孩子从通往川航希望小学的路开始,走进大学校园、踏上崭新的人生跑道……
“乡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川航希望小学”
时间回溯至1995年。那时,巴中的通江县成为公司对口帮扶地区,第一代川航人开始思考:扶贫工作的突破口选在哪里?针对通江群山环绕,路远道险等地理因素,“最有效、长效的脱贫办法就是教书育人、帮助孩子成长成才,让他们带动家庭生活的改变。”川航党委副书记李明曾这样谈起当年的决定。
许多老一代的川航人都见过当年“濒危”的校舍,墙上裂缝几厘米宽,土坯房教室,桌椅板凳“缺胳膊少腿”就在下面垫几块砖,桌面坑坑洼洼,“都不知道学生是怎么在上面写字的,看着让人心疼,都是上小学的孩子”。
“让山里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是川航人无声的动员令。1995年,川航捐款10万元,为泥溪乡中心小学校修建教学楼,并命名为川航希望小学;1997年,面积达1340平方米的多层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2004年,学生公寓竣工;2009年,爱心微机室建成;2014年,捐赠120万修建教学楼;2015年,再次捐赠12余万爱心助学金……
真实的数字会说话,它精确记录着全体川航人心系大山的心血点滴,记录着各部门跋山涉水的步履足迹。从低矮平房到现代化综合楼,从破旧、拥挤的老校舍,到窗明几净的新教室,现代化办公楼、住宿楼、多媒体教室和各类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巨大变化,让一位中年教师赞叹道:“川航希望小学,是乡里最好的建筑。”
“听到你们要来,教室里的欢呼此起彼伏”
5月26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茫茫巴山,远望去,一朵爱心状的祥云缭绕在山腰处。8点,满载着川航人爱心的客车驶进小学,孩子们阵阵欢呼传来,沉寂的巴山仿佛也欢笑起来。
在路上就听李琳校长讲,当他在班主任群发布川航家人要来与孩子共庆六一的消息后,不到一分钟,各间教室里便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孩子们每年都盼着这个时刻到来”。
“这是我第3次来到通江川航希望小学,看到学校环境越来越好,老师同学们朝气蓬勃,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川航股份总经理助理、商务委员会党委书记曾小兰对县委领导和全校师生动情地讲到,“这次我们给大家带来了18余万元用于修缮校舍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款项,还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希望大家珍惜宝贵时光,好好学习,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图:志愿者为同学们穿上捐赠的新衣服 摄影:赵汪洋
捐赠仪式之后,川航青年志愿者与同学们一起同台演出《少年中国说》、川航知识竞答等节目,并走进课堂送去民航知识和温馨关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和认真积极的劲头,让全体青年志愿者感动不已。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朗朗上口;越南语的“你好”,孩子们一遍就学会了;川航的飞机,提起粉笔不假思索就能画得栩栩如生。
图:志愿者与同学们联合表演节目 摄影:赵汪洋
图:志愿者与同学们竞猜互动 摄影:赵汪洋
图:志愿者和学生一起描画心中川航的样子 摄影:赵汪洋
图:志愿者给同学们上英语课 摄影:赵汪洋
图:同学们认真跟着志愿者讲英语 摄影:赵汪洋
“只要有稍完善的外部条件,就可能创造完全不一样的未来”,20多分钟授课时间很快过去了,川航驻胡志明商务代表汤宇航主动请缨,“利用休假时间,我想再来陪陪孩子们。”
“川航姐姐,希望你们能再来”
太阳随着漂浮的心形云朵西移,眼前的巴山被勾勒出一道金色轮廓,显得更加清晰挺拔。师生们常说,生活学习在大山深处,既有一种“追太阳”的感觉,更有一种“走出去”的梦想。
二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川航人播撒的爱心种子已经结出一片硕果,学校2001届毕业生杨宁焜便是第一个从川航希望小学走进公司的川航人。
聊起杨宁焜,他的原班主任李文全老师告诉志愿者,“能吃苦、懂感恩是川航希望小学学生们的特质。杨宁焜在工作后也常回来看望孩子和老师,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去看外面的大世界。”或许这就是一种感恩的传承。
离开之前,一个女生悄悄拉住志愿者柳文捷的衣角,怯生生地把一封信交到她手里。信中充满了对川航朴实真诚的谢意。结尾处,孩子写道:“川航姐姐,希望你们下一次能再来看我们,希望川航一切顺利。”柳文捷在心里默默回复:“一定会的,我们还等着你长大成才,走出大山,和我们一起,帮助更多的孩子。”
图:一个学生写给志愿者的信 摄影:柳文捷
(供稿: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