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飞行员解读《萨利机长》惊魂208秒

 2016-12-15 18:13:47 来源:民航资源网 作者:kevinyu  [投稿排行榜]

      当萨利机长感叹哈德逊河美景的时候,他没想到几分钟后他遇到了大部分飞行员一辈子都遇不到的小概率事件……

      当萨利机长喊出那句“MAYDAY”的时候,他更没想到几分钟后他竟成了一个奇迹的缔造者……以至于7年之后电影界的一个大师级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以86岁的高龄把萨利的这一奇迹搬上了荧幕。《萨利机长》也许会是影史上最好的民航题材电影,因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把这部影片打造得独特、深刻,闪耀着一个职人的人性光辉。

      萨利机长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喷气式客机成功水上迫降且无人员死亡的奇迹。无疑水上迫降成为了该事件的关键词,造成水上迫降的鸟击则是另一个关键词,那么先让我们聊一聊这两个关键词。

      飞机起飞后面临的不可控的外界干扰因素除了天气、地形以外就是鸟击。为了防止鸟击,飞机的发动机自身会配备“鹰眼”,就是发动机正面中间的螺旋标识,发动机在快速转动时螺旋标识很像鹰的眼睛,故而可以驱散对眼睛非常敏感的飞鸟。(另一个作用是帮助机务识别发动机是否在运转),而机场也会在周边定时发射空气炮,以驱散靠近机场区域的飞鸟。

      1549航班事件(《萨利机长》电影原型事件)发生之后,纽约机场配备了鸟情雷达,能及时检测到影响飞机起降的飞鸟,迅速采取行动。喷气式客机的发动机在出厂时也会做撞鸟测试,以证明发动机在撞鸟后还能保持足够推力,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撞到1549航班的飞鸟是比测试鸟体积大很多的加拿大黑鹊,故引起发动机失效。

      水上迫降,因其非常小概率的发生可能性,在飞行员职业领域内都很少提及,之所以很少发生是因为就算飞机需要迫降,水面永远是飞行员的最后选择,机场、公路、空旷之地更坚实稳固,能更好的支撑飞机起落架平稳着陆,迫降之后能更快速更方便的实施救援。在水面降落,喷气式客机的起落架已无用武之地,只能靠机身完成着陆,而整个机身接触水面很难保证有平衡稳固的着力点,任何的姿态偏差都会造成飞机在触水面后解体,就算飞机完整降落,机身也不是防水结构,渗水会让飞机一点点沉没。

     

      同时冰冷的水温是人类最大的天敌,且不谈会不会游泳,在冰冷的水里人类会很快丧失行动能力。我们看到影片很好的还原了飞机触水的一刹那,机翼水平,姿态稍微上仰,机身与水面以一个非常小的角度让机尾先触水,最后让整个机身平稳着陆,这固然有幸运的成分,但更多还是萨利机长的操纵技术。

      影片两次闪回了飞机在迫降之前驾驶舱的情况,整个过程异常真实,相信每一个飞行员在看到此片段时都有感同身受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来自平时每一次的模拟机训练,而同时鸟击加双发失效这种小概率事件又让每一个飞行员延展了一些思考。

      从起飞滑跑到离地爬升被称为飞行的关键阶段,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关键阶段飞行员的脑中都在想些什么。从推油门到离地飞行员需要考虑天气、风向风速,保持跑道方向、突发机械故障等因素,而突发机械故障后的处置则取决于飞机速度和故障类型,在不同速度阶段根据不同的机械故障类型来快速决断是继续起飞还是中断起飞,决断的正确与否往往就发生在这短短的几十秒中内,想一想今年在虹桥发生的跑道入侵事件,命悬一线仅仅就在机长几秒内的一个决断。

      起飞爬升貌似压力小些,其实不然,飞行员仍要考虑地形、天气、离场程序的速度高度限制、管制员指令、其他飞机的大概位置等因素,借助如今先进的飞行系统,飞行员或许可以有一丝时间欣赏窗外的风景,但如果一旦发生机械故障,抑或像1549航班这样的鸟击事件压力骤然提升,操作飞机、排除故障、决断继续飞还是落地仍然刻不容缓,当萨利回忆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时,他的教员道出了一句飞行界的金科玉律“No matter whats happening,FLY the airplane”(无论发生什么,操控好你的飞机),这个FLY意在操纵控制好飞机的状态(引进版的翻译在此处有一点翻译错误),这也是萨利机长创造奇迹的根本。

      笔者无意科普太多飞行知识,重点让我们来看一看观众可能会忽略但一经提醒又很好理解的驾驶舱资源管理,这才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机长所应该具备的素质。驾驶舱的资源主要就是两个飞行员、飞机系统和飞行手册,飞机一开始由副驾驶操作起飞,鸟击发生萨利机长意识到双发失效后的两个动作看似简单,其实均来自丰富经验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点火器点火位,辅助动力装置(APU)启动,随后喊出“My Aircrafft”,接管操纵(空客的标准喊话是I Have Control,随性的美国人给改了),让副驾驶查看快速检查单(QRH,一本集结了全部飞行故障程序的手册,方便飞行员快速处置故障),整个过程驾驶舱分工没有任何混乱,飞行员沉着冷静、程序处置干净果断,这可真真的是40年飞出来的宝贵经验品质啊!

      笔者认为这是比最后完美的水上迫降技术更叫人拍手叫绝的地方。同时萨利机长异常冷静果断的决断也会让同行赞叹,飞机降落的整个过程需要飞行员大概估算一下高距比,也就是飞机往前飞一海里需要下降多少英尺,以及在不同阶段改变飞机构型以致最后达到着陆构型,这还是正常情况下,非正常情况还要把故障造成的飞机部分功能失效以及非正常程序考虑在内。

      留给萨利机长的条件是一架没有任何动力的飞机,以及只有不到3000英尺的高度,40年的飞行经验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在此刻至关重要,从真实的陆空通话录音中我们也可以听到,萨利机长用冷静的语气果断坚决的否定了管制员的建议,并且快速的决定水上迫降,几分钟的时间内是关乎155个生命和自己40年的职业生涯的决定。

      笔者相信萨利机长肯定没有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那一刻安全落地才是当务之急,超高的职业素养让萨利机长在正确处置驾驶舱资源,正确决断,甚至在如此紧急关头都没忘记通知客舱“Brace for Impact”,最后的最后就是操纵飞机的技术,保持机翼的绝对水平,控制好速度,机身稍微上仰,保持机尾先触水,请再次拍手叫好!

      萨利机长的职人魅力并不仅仅来自其专业的职业素养,笔者认为更是来自他对整个事件的全局观念。影片最后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NTSB)肯定了萨利机长的正确和重要,但他并不同意,这一奇迹的缔造离不开整个机组,空中管制员、地面救援人员,甚至是旅客的配合。读到这里,笔者希望读者不要仅仅把重点放在飞行机组,更不要忘记未来乘坐飞机的你以及和旅客最近的乘务员们。

      影片对客舱的描写也颇具真实性,乘务员在迫降前的客舱检查,大喊“Embrace for Impact”,直到最后一刻,迫降后快速有条不紊的紧急撤离,甚至是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仍再坚持……这样的职业素养都是建立在完整的职业培训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上,乘务员真的不只是给旅客发餐倒水,紧急情况下你真是需要他们救命啊!

      而作为旅客在面对飞机处于紧急情况下能做的只有心态冷静、保持秩序、不恋财物、配合机组工作。有人会问乘务员高喊的“Embrace for Impact”是什么意思?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确实有些陌生,毕竟谁也不会总碰到紧急事故。国内航空公司的客舱培训术语是“低头弯腰,紧迫用力,Bend Over,Brace”,与影片所用术语大同小异。飞机在非跑道条件下迫降必会遭到强列冲击,这时最关键的就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安全,在快要冲击之前乘务员会大喊以上术语,提醒乘客正确的防冲击姿势。身体只有在低头弯腰全身用力绷紧的状态下才能更稳固的接受冲击,以提高不受伤的几率。

      不知读者有没有注意到,飞机迫降之后只有少数旅客知道穿上救生衣,所以再次提醒一定要认真收听机上安全广播,它不仅能告诉你正确的防冲击姿势怎么做,更能告诉你救生衣在哪里。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着眼点自然不会仅仅是放在迫降上,那是电视纪录片的水准,电影是需要剧情冲突的,那么第三方调查机构NTSB自然充当了“反面”角色。全片的剧情冲突全部来自NTSB与萨利机长之间,影片唯一违背真实的就是对NTSB的刻画,一个航空事故发生,自然要有一个权威的第三方介入调查,公众需要英雄,但更需要真相,NTSB由多领域的专家组成,目的是给公众一个事件的真相。

      电影里精彩的反转来自听证会一段,NTSB忽略人为因素,萨利机长沉着冷静,道出“你们都是纸上谈兵,给我往后推35秒再谈返航降落的事”的有力反击以致取得最后胜利,观众看着过瘾,但咱也别忘了真实的情况是NTSB并没有忘记人为因素,以及他们并不否认萨利的职业能力。这一违背真实情的刻画虽有些诟病,但也可以理解和接受,艺术作品这种稍微偏离实际并最后自圆其说的创作手法也一个电影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

      当然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奥斯卡级别的导演,对于人物的刻画不能仅仅停留在伟大和机智上,影片中最让笔者动容的其实并不是迫降后,萨利机长在确定机上所有人都撤离了,自己最后一个离开飞机的职业精神,而是萨利和妻子通话的几段戏,这几段戏真是让笔者看到触动。

      生命最后关头的一句我爱你,奇迹般生还之后的一通平安电话,温暖而感动,影片如果只有这些那就太俗了。高危高压职业的背后需要一个平静坚强的家庭支撑但这个家庭反过来也会牵绊你,妻子担心萨利失去职业以致失去房产,多么真实的生活写照,那个爱你的人仍然会在现实面前动摇,一个男人的低落失意和歉疚爱意在柔和的侧面灯光和浅浅的钢琴敲击声中又灰暗又平静的传递给了观众,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叙事能力和视听语言独特又老道。

      每个起飞都是可选择的,每个落地都是必须的(Every takeoff is optional.Every landing is mandatory),民航圈的一句金句,貌似颇具哲学意味,像是开始有所选择,却最终又有逃不过宿命。飞行员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许并没有哲学意味,更在于字里行间的字面之意,每一个起落,全体机组成员团队协作做好自己的工作(We did our job),只愿看完影片的观众,读完这篇所谓影评的读者以及那些工作在一线的同行能够起落安妥。

      (本文作者kevinyu,航空公司空客A330机型副驾驶,感谢他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的科普!)

    38荐闻榜

    延伸阅读: 萨利机长NT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