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执勤记录仪”成山航安全员标配

 2016-10-08 16:21:34 来源:民航资源网 作者:通讯员杨万卿  [投稿排行榜]

      民航资源网2016年10月8日消息:根据民航局的要求,2016年8月底,山航开始给安全员配备“执勤记录仪”。9月初起,山航安全员执勤中遇到的特殊情况将被全程录像。“执勤记录仪”的存在,对旅客和安全员都起到制约作用。在这样一双公允的眼睛记录下,不文明的乘机行为会自然收敛,有争议的执勤执法过程也会因音频视频证据而“不言自明”,负责监督执勤的安全员们,也势必提升行为的规范,更敢执法,更好地执法。

      执勤过程现场录 “心里很踏实”

      2016年9月,山航厦门出港某航班上,飞机降落后,旅客纷纷离开客舱。这时27排F座的一名旅客反映,28排A座旅客偷了自己书包中的物品,自己丢了张银行卡,双方因而发生口角。山航安全员发现这两名旅客发生纠纷后,及时介入处置,并依照《山航空保支队执勤记录仪管理使用规定》,在恰当时机使用执勤记录仪采集关键证据信息,之后将涉嫌盗窃嫌疑的旅客移交给当地机场公安机关。

      2016年9月,同样是山航厦门出港某趟航班上,飞机起飞滑行期间,乘务员通知当班的安全员,有旅客在飞机后部的洗手间内吸烟。安全员立刻赶往洗手间检查情况,途中发现9排C座的一位男性旅客满身烟味,十分可疑。安全员首先确认洗手间内烟味很重,应是刚才有人在里面吸烟。所幸确认没有安全隐患,乘务员此时也向安全员举报9排C座的那位旅客就是在洗手间里吸烟的人。

      安全员和乘务员共同前去当事人座位处收缴火具和烟具。安全员先向这位旅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传达了民航局对机上禁烟的规定和相关法规。这个过程中,他已开始使用自身携带的执勤记录仪进行证据采集。被询问后,当事旅客交出了一个黄色的打火机,却否认自己之前在机上厕所吸烟。之后与乘务员对质时,因为难以抵赖不得不承认自己吸了烟,却始终拒绝上交香烟。这位乘客表示:“吸根烟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去警察局我也不怕,我又不是恐怖分子。就这么算了吧,烟我是不会给你的。”安全员将这起事件报告给机长后,机长立即决定向机场公安移交该名旅客,同时将飞机滑回。安全员则回到客舱对当事人实施监控。飞机滑回后公安上机,安全员按程序将当事人和烟具火具移交给机场公安带走。之后根据机长的要求对客舱进行了清舱工作,确认安全后,飞机正常起飞。

      2016年9月,山航青岛出港某航班进行航前安保检查时,安全员在客舱20排行李架内发现一块三星手机锂电池,他想起最近三星手机电池频繁发生爆炸的新闻,报告机长后决定把三星手机锂电池交由地面工作人员处理。这一过程使用执勤记录仪录像留存后,他感觉“心里非常踏实”。

      笔者了解到,“执勤记录仪”并非隐藏式录像,而是统一佩戴在安全员肩部或者腰部,根据自身高矮胖瘦决定具体佩戴位置。执行航班的安全员要一直戴在身上,巡舱时打开使用,在劝阻旅客停止危害乘机安全的行为时,也会提前告知旅客“执勤记录仪”的存在。


      图:上机前,安全员要从值班室领取“执勤记录仪”


      机上不文明行为 曾很难取证

      针对“执勤记录仪”的使用新规,笔者采访了山航空保支队安全勤务单元副经理张振泉。张振泉介绍,山航从今年8月底开始给安全员配备“执勤记录仪”,9月根据空警总队要求全部配备到位。“执勤记录仪类似交警用的执法记录仪,我们的安全员如果遇到安保类事件比如旅客出现‘空闹’行为,可以及时录像采集证据。有了音频视频资料,在处置、移交闹事旅客的过程中,既规范了安全员自身的行为,也维护了旅客的合法权益,还能有效保障了客舱安全。”

      张振泉提到,配备“执勤记录仪”之前,安全员曾遭遇很多“有理说不清”的尴尬窘境。比如,飞机上曾有旅客拒绝关手机,或者不顾配载平衡自顾自调换座位,乘务员常常无法阻止这种行为。更让安全员们无奈的是,这些危害乘机安全的行为并不能很好取证。“几乎没人肯作证,毕竟飞机落地后,大家都赶着去往四面八方,做笔录不光浪费时间,有时还会涉及个人隐私。”有时乘务员只能自己作证向安全员移交旅客,但一旦地面公安介入,取证时只有机组人员作证的事件处理起来便有些棘手,很多事情往往不了了之,“公信力不足。”

      令人欣慰的是,自从启用执勤记录仪,短期内安全员的工作明显“好干不少”。“有的旅客一看在录像,就十分配合地关掉手机,停止一些危害乘机安全的行为。另一方面,仍有少数不配合安全员工作的旅客。把这些旅客移交地面公安的同时,安全员就会把执行记录仪拍摄到的‘证据’一同移交。这是主要证据,直接又直观。”

      根据民航局公安局日前下发的规定,记录仪的音视频等信息保存期限不得少于90天。机上发现有爆炸物、易燃物和其他可疑物品,或是对“机闹”采取必要的管束措施或强制其离机等情况时,应当刻录光盘、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等方式进行保存,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2个月。

      是保护也是监督 使用有讲究

      今年9月,使用新配备的执勤记录仪,山航航班执勤安全员成功处置数起机上盗窃案件和吸烟事件。多起事件的成功处置,让安全员队伍对“执勤记录仪”开始“依赖”。但每个安全员都明白,“执勤记录仪”是一把双刃剑,令执勤更加顺利的同时,也对安全员的工作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空保支队训练业务单元总结了一线执勤近年来积累的法律法规短板,与民航干部管理学院的张君周博士、淄博人民警察训练基地法律教研室的专家进行业务对接交流,完善了许多在证据收集、法规应用、有效沟通等方面的经验。之后,通过法规巡讲、考核及情景训练的方式,提高了山航安全员的法律意识和法规运用能力,让他们能执法、敢执法。

      “执勤记录仪”并不是发放之后就可以直接佩戴。张振泉介绍,配备一个“执勤记录仪”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来支持其运行。对于“执勤记录仪”的使用,山航空保支队开展了专项培训,安全员们统一学习了“执勤记录仪”的管理使用规定,并进行了如何运用数据采集器的培训。每天执行航班的安全员早上从值班室领取“执勤记录仪”后,巡舱时开始使用,航后进行充电、视频导出,还要定期进行数据处理器的维护以及相应的系统更新工作。“电子设备更新换代快,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张振泉强调:“纪律是确保新模式执行、落地的保证。”山航空保支队安全勤务单元下发了执勤记录仪的使用规范,对设备领取、安保检查、客舱巡视、证据采集等几个环节进行规范,并引入纪律条例。定期通报不执行、不敢行、不规范等情况。培训中也坚持问题导向,“执勤记录仪是挂在肩上还是腰间?如何与机组协同沟通好?遇到金卡旅客违法违规怎么办?”张振泉说,培训中通过举一反三,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这是法治社会的必然成果”

      笔者了解到,在配备“执勤记录仪”之前,安全员处置、移交闹事旅客时,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证据采集。“这跟刑警到案发地点采集证据一样,包括证据的保护、证人证言的采集等。有了‘执勤记录仪’后,安全员工作的全过程就同步通过记录仪记录下来了,就像记录案发全过程。安全员是怎么做的,受害旅客怎么做的,行为人是怎么做的。证据的采集、证人证言的采集过程都被一一记录下来。”

      “执勤记录仪”这双公正的眼睛,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全面客观地记录各方场景,事后不再容易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业内有观点建议,除了航空安全员外,民航业内其他岗位如货运、地服工作人员也可以配备类似“执勤记录仪”的设备,全面记录各种不文明乘机行为。

      启用一个月的“执勤记录仪”的效用已经立竿见影。而这个设备刚启用时,有些安全员还不愿意佩戴“执勤记录仪”,张振泉认为,新的执勤、执法模式势必会对原有工作模式流程造成冲击,也势必会对安全员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冲击,久而久之是一个全面普法、改造、优化的过程。“有些安全员一想到戴上这个设备,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会被一同记录下来,工作开展得很不自然。但分析原因,主要在于自我保护意识的心理和业务基础储备不足。”随着使用日久和业务能力的增强,更多的安全员开始主动要求戴上“执勤记录仪”。“‘执勤记录仪’是法治社会的必然成果。”张振泉说。

    0荐闻榜

    (供稿: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