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致消失的纸机票:从订一张票只需7秒说起

 2015-08-13 20:11:32 来源:民航资源网 作者:吴鸿亮  [投稿排行榜]

分享

      民航资源网2015年8月13日消息:现如今,如果你要做飞机旅游,只需要点开APP,选择出发、到达城市以及出行时间,选择航班,点选已有的乘机人信息,核对并支付。对于一名常年出差的商务人士而言,预订一张机票最快7秒即可完成。放在40年前,这根本无法想象。从归属军队系统管理到企业化改革,机票及其购买方式随着中国民航业发展的同时,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代:购票要“干部级别+介绍信”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只有因公出差且为县团级及以上的干部才有资格乘坐飞机,而且必须凭县团级以上机关的介绍信才能买票。某种程度上,在那个年代乘飞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那时候的机票是手工填写,样式简单。封面为红色,印有天安门图案,内页为信息页,需要填写出发地、目的地、航班号、乘机日期时间。王先生在其博客中贴出他亲自使用并收藏已久的一张1979年由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的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客票。当时这张机票的价格是64元,据王先生回忆,这64元人民币在当时等于一个城镇一般职工家庭当月的全部工资收入。

    图:70年代的机票(图片来源:网络)

      当年的登机牌也非常简单:

      图:70年代的登机牌也非常简单(图片来源:网络)


      80年代:介绍信=身份证明耗时至少一周

      1980年2月,邓小平提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民航改革迈出第一步。其中,购买机票的身份限定即县团级及以上干部才能乘机的规矩被打破。只要持有县团级的介绍信就可以购买机票,那时候一张介绍信就等于我们现在的身份证。80年代的单位介绍信如下:

      图:80年代的单位介绍信

      先到单位开具介绍信,再拿着介绍信跑去民航售票处排队购买机票。据不少当事人回忆,这前前后后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走完所有流程买到机票。

      在80年代,坐飞机的主流人群仍旧是因公出差的政府人员。在那个年代一张机票价格在40-50元左右,普通老百姓一个月收入约3、40元,用来买一张机票实在太奢侈。虽然价格昂贵,但由于航线、班次少,机票常常“一票难求”。据一位民航宁波站的工作人员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在民航售票窗口常常有人在半夜拿张草席,搬个小板凳来排队等着开门了。

      80年代的机票跟70年代差异不大,封面是红色底,写着“中国民用航空客票”,内页分为三联,第一联(页)写着航班号和时间,第二联(页)为旅客信息,第三联(页)为旅客须知。

    图:80年代的机票

      

      90年代:普通市民持身份证购票可送票上门

      1993年起,国家取消了购买机票必须持介绍信的规定,普通市民只需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便可以购买机票。从90年代开始,随着航线航班的增多,手工售票俨然跟不上民航市场的快速发展。此时,联网售票系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全国各地机票售票处使用电脑订座售票系统,售票员可通过系统随时查询航班余票,售票效率大大提升。

      在当时,人们可以去民航售票窗口排队买票,也可以电话订票,甚至已有航空公司推出送票上门的服务,可以说,预订机票的体验和节省的时间都有了质的飞跃。不过在90年代,机票打折“昙花一现”,其价格基本严格执行着政府定价,不允许打折。飞机出行并不普及,在大众消费中仍属于奢侈品。

      90年代的机票风格偏简洁国际范儿,票面上除了中文,还有相对应的英文。

      图:90年代的机票

      00年代:在线预订电子客票来袭

      自从1994年中国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起,互联网一路高速狂奔,强势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翻过千禧之年,中国迎来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民航业亦被互联网浪潮所席卷,在线机票预订网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2000年,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推出首张电子客票,随后海航、东航、国航相继跟进,直至2006年,电子客票行程单作为全国统一报销凭证,正式启用,宣告纸质机票时代的终结。自此,人们在互联网订购机票后,无需取票直接拿着有效身份证件到机场换取登机牌、办理乘机手续即可,如有报销需求,才需要纸质版的电子客票行程单。

      

      图:00年代的机票

      在线票务服务公司也应运而生。其中OTA的老大携程于1999年成立,建立了庞大的呼叫中心为人们提供机票预订服务,并组建了一支地面机票配送团队,将电子客票行程单送上门。同时携程重金打造的7*24小时全年无休的服务热线,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只需拨打客服电话,就能进行机票预订、改签、退票、咨询等一系列操作,便利化的服务“俘获”大量忠实用户。

      据一项民航资源网的调查,“电话预订送票上门”在2004年占据机票购买方式的半壁江山,但自此之后份额逐年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网上支付订电子机票”,在00年代,人们已经倾向于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预订机票的方式了。

      在这一时期,机票“禁折令”取消,在国内主要航线上,航空公司以基准价为基础,在一定范围内自行定价;而部分特殊航线,航空公司可采取更加灵活的价格政策。一张打折机票便宜至几百元,对于当时大部分家庭均在可承受范围内。

      迈入2010年后:手机App随时随地订票快到7秒

      2014年10月的一天凌晨,在中国的电信运营商的营业厅外,一些市民或坐在自备的小板凳上或坐于报纸上,身上裹着厚棉衣,身旁放着食物和暖水杯。如此夸张的他们在为第二天发售的iPhone 6通宵排队。此时的中国早已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两年以后,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8.48亿。

      在线旅游业被迅速地卷入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人们预订机票的方式再次便利化——用手机预订随时随地出行。各大航空公司和在线机票预订服务提供商纷纷推出手机客户端。在2010年,携程顺势推出携程旅行App,提供手机应用订票服务。对于一名常年出差的商务人士而言,预订一张机票甚至最快只要7秒钟的时间。

      电子化登机牌被推行。所谓电子登机牌是指人们在网上提前值机,航空公司将把包含旅客姓名、航班日期、航班号、座位号等信息及二维条码图片发送至其手机的短信。乘客凭身份证和短信二维码,即可直接安检登机。自从2009年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电子登机牌服务以来,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和机场加入提供电子化登机牌服务的阵营。

      从70年代耗时一、两个礼拜,让单位开介绍信去民航售票窗口排队买票到如今打开手机花7秒预订一张机票;从纸质版的多联手写机票到无纸化的电子机票;从票价昂贵把乘坐飞机视为身份象征的时代到乘飞机成为普通百姓主流出行方式的今天,一张小小的机票反应着中国民航业的发展,也深刻地烙印下了中国互联网化浪潮的痕迹。

    1荐闻榜

    (供稿:携程旅行网

    延伸阅读: 南方航空国航携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