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80年代:购买飞机不能随便对外宣布

 2015-07-10 11:09:13 来源:民航资源网 作者:冯宇  [投稿排行榜]

分享

      1981年至1985年,中国民航发展较快。虽然在1983年期间由于发生劫机事件导致运量下降,但1984年、1985年两年却大幅度增长。五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年均分别增长24.2%、16.8%和17%。为了适应国家对外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迫切需要,国家决定率先发展国际航线运输,其三项指标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9.7%、28%和31.1%。

      在整个“六五”期间,中国民航采取贷款与国家投资购买、国际租赁等方式,共增加飞机90多架,其中运输飞机60架,通用航空飞机30多架,替代了部分老旧飞机。1985年加快了引进飞机的步伐,订购飞机58架,当年净增运输飞机28架。新增和签购机型包括B767A310、BAe146、肖特360等。新建、改造、扩建了30多个机场。其中,1985年新建了黑河机场;改造、扩建了长春大房身、大连周水子、青岛流亭、湛江、阿勒泰等机场;连云港、丹东、延吉、牡丹江等机场建站通航。批准新建沈阳桃仙机场;并在五个机场安装了二次雷达等设备。

      图:80年代旅客排队购买飞机票。 注:照片来自网络,供参考

     

      尽管如此,面对需求日益增长的航空市场,由于运力严重不足,很多航线“一票难求”,让老民航人记忆犹新的是常常还没到营业时间,售票处门外就已排起长长的购票队伍。而那时,开辟国际航线,需由民航局代表国家统一对外谈判;开辟国内航线,也要由民航局按规定审批;各地区、各航空公司购买民用飞机,都必须先提出购机计划,在民航局协调下统筹办理购机事宜;甚至连购买飞机都属于对外的重大信息,不能随便对外宣布。

      1985年3月5日至14日,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李鹏副总理在会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航有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民航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出现了买票难、坐飞机难,根本问题是现有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从1985年开始,中国民航开始了第一轮体制改革。

      (冯宇采编自《中国民航年谱(1949-2010)》)

    0荐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