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分类】飞行
昨天(20日)看了一则新闻,看完不禁让人哑然失笑,一位旅客反映,她预定的4月20日上午7点多的航班,从西安飞往深圳。为了赶上航班,天还没有亮她就出发了,到了机场才发现,航班延误了,旅客们被告知,7点多的航班要改到11点多才能飞。本来早上7点多的飞机,直到上午10点多旅客还在机场,旅客自然气愤,但航空公司告知旅客航班延误的原因,竟然是“机长没睡好”。这样的借口让她难以接受。(详见:《西安飞深圳航班延误4小时 回应:机长没睡好》)
很多旅客都想不明白,为啥机长没睡好,就需要全飞机的旅客付出时间代价?机长该不该“睡好”,其实这个答案很明确,就是为了保证飞行安全,飞行机组的休息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个“神圣”并不是飞行员机长(空勤机组)有多牛,而是对民航法律规章的尊重。
因为包括旅客也应该理解,一个没有休息好的大巴司机驰骋在崎岖的山路上是多么危险的事情,飞行和开山路很类似,飞机从起飞到落地,都需要飞行员精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去准确感知飞机状况,监控空中天气情况,前后机距离,航路空域活动状况,监控飞机的状态,随时处理突发状况。一个“没睡好”随时打瞌睡的机长开飞机,旅客估计也是不敢坐的。
机长睡好了,其实就是指飞行员在一个整段的时间内需要的完整休息,我们业内也叫休息期。休息期是指从机组成员到达休息地点起,到为执行下一次任务离开休息地点为止的连续时间段,在该段时间内,不得为该员安排任何工作和给予任何干扰。如果遇到航班延误或者其他原因,机组的工作强度时间大于计划的工作时间,就要给机组安排额外的休息时间,该机长4月19日执行航班因流量控制延误了3个多小时,导致机长的执勤期超过14小时,按照民航局的安全规定,机长须连续休息12小时候才能再次执行航班。这也是本文开始看到为什么航班计划是7点起飞而实际变成了10点起飞的原因。
上图是某航空公司的一个执勤期和休息期的图表,可以看出来,飞行机组的飞行时间,执勤时间和休息期间是有严格规定的,而这个规定来自民航法规,并不是很随意的想更改就更改,更不可能“忽悠”旅客,用一个“没睡好”的借口来使飞机延误。
疲劳飞行是飞行员的第一大忌,而缓解疲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机组休息好。正因为如此,民航局和各个航空公司都对机组执勤时间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只有机组休息够了才能给旅客提供安全保障!在台湾,出现过一次在空中单发,机组没有发现,飞行机组对飞机故障判断不清,失去飞机操纵几近摔机的严重不安全事件,原因就是该机长在来回倒欧美时差,身体严重疲劳接近失能。
美国的FAA在飞行中做过测试,一个机组在疲劳缺氧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很清醒,看到地面灯光的数量记录。当他吸氧足够的休息后,疲劳缓解,再去数同样的灯光,结果让他自己都大吃一惊——数出来的灯光数量是疲劳状态下的好几倍。同样的疲劳飞行下,飞行员会本能的做出“偷懒”的直觉反应,“偷懒”这其实是飞行安全的大忌。
但如果是机组没休息好,航班延误了,这是真正的航空公司航班计划原因,是需要航空公司为旅客安排合理的食宿和补偿的,在新闻中,我们能看到百余名旅客被航空公司安排到咸阳市区一家酒店休息。但能看出来,航空公司在这样航班计划延误中也存在解释不到位,没有提前通知,没有合理备份预案的问题,也能看出来,旅客“愤怒”的原因,并不是不让机组休息好,而是为什么明知道有可能机组会存在没休息好的可能,而航班还这样安排,而且没有备份机组、备份方案,只用是一个“没睡好”的借口就打发旅客呢?
这里面就存在我们一些航空公司为效益为资源挤占航班时刻,安排大量航班过夜,晚到早走,中间的机组休息期接近法规限制,挑战空勤人员工作强度极限,甚至有空勤人员休息时间不足等违规的现象,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应该说,民航规则制度的细化,严格的监管,越来越科学规范的管理了空勤人员的飞行和休息。中国民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的发展,在安全和服务上已经成为了全国交通部门的楷模,就是因为我们一直秉承着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原则,就是按章办事,依法治理,这才是民航科学发展的前提。
所以,机长应不应该“睡好”才飞行?这个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姚永强/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