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昆明机场的“魔法棒” GOMS系统正式上线

 2014-12-12 09:52:53 来源:民航资源网 作者:陈小坦,通讯员赵小茸  [投稿排行榜]

      航班正常工作既关系到广大旅客的切实利益,又关系到民航发展和民航形象。在大数据概念全球风靡的今天,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航班运行效率、缓解航班延误难题呢?

      12月10日,云南机场航班运行管理控制系统(GOMS)——“长水常准”正式上线。昆明机场成为全国首家使用该信息化平台进行航班运行管控的机场。

    机场的压力: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

      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民航事业的突飞猛进。来自民航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193个大大小小的运输机场,其中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到24个。以昆明机场为例,伴随着云南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昆明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实现了3次跨越式增长:从200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到2010年的2000万人次,再到201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昆明机场成为国内第7家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的机场,日航班起降架次最高峰值达到了840架次,在昆明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也增加到46家。伴随着航班量和旅客量的增长,机场的航班保障压力不言而喻。而机场无疑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之一。一座大型机场驻场单位可达百余家,工作人员上万名,近百种工作岗位组成了机场运行的金字塔。一架航班从起飞到落地,仅参与航班运行保障的单位就有十多家。如此庞大的一个运行体系,如何保障各个环节信息的准确及时传达,面临着诸多考验。

    背后的故事:多方配合推动新系统上线

      谈及系统建设的初衷,昆明机场负责人表示,自昆明新机场启用以来,随着航班量的增长,昆明机场日航班起降架次快速提升,从2010年航班日起降500架次到2014年的760架次,航班保障压力大,航班各个保障单位工作任务重,提高航班正点率成为昆明机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飞行区管理中心运行管理部对当日本场执行航班的各保障时间节点、保障进程的信息掌握难度较大,这就给运行管理部调度指挥机场各部门对各航班进行保障工作的效率带来挑战。为了提高昆明机场的航班正点率,尤其是在极端天气下,建立和完善机场与航空公司、空管等单位的研判和联动保障机制,昆明机场将航班运行管理控制系统建设提上日程,昆明机场飞行区管理中心与合肥飞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云南机场航班运行管理控制系统,简称“长水常准”系统。

      系统建设初期,项目组遇到了数据不统一的难题。因为,“长水常准”系统对航班进程管控工作的支持主要通过系统中的数据来体现。这些数据,一部分是机场保障部门员工根据工作完成情况现场采集,另一部分需要各个航空公司提供。由于各家航空公司的航班管控数据都是独立使用的,统一这些数据非常困难。为此,昆明机场飞行区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不断走访各家航空公司进行讨论、研究,建立了利于双方合作共赢的数据信息平台。2014年7月,由昆明机场飞行区管理中心联合机场安保、信息技术部及各航空公司积极配合,“长水常准”运行管控系统的建设工作正式开展,并且于2014年10月24日完成一期建设及测试。

      该系统从航班从降落到起飞阶段,详细记录下昆明机场、航空公司以及各驻场单位完成“上轮档、靠桥始终、开关货舱门、配餐始终、保洁始终、装卸货物、上下旅客、飞机加油、排污、加清水、撤轮档”等14个航班运行保障关节的工作进展情况和时间记录。在每一项工作结束时,由机场护卫部监护员使用便携式手机设备,根据现场保障工作进展情况,用手指“滑动”选项内容,轻松、准确的记录下每个保障环节的时间。记录下的数据会通过信息平台传递到昆明机场飞行区管理中心指挥大厅的电脑系统里,方便机场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机坪机位资源优化、航班进出港延误分析以及各保障环节完成情况等信息可视化,让昆明机场飞行区管理中心准确掌握和提高机位的使用效率和延误处置航班的合理调配。

      一位使用过新系统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一个航班的保障都是一环扣一环,新系统可以准确掌握各个保障环节每一个节点的时间以及工作具体完成情况。如果出现延误就可以清楚掌握是哪一个环节耗时最多,起到督促作用。同时飞机监护人员使用手持终端录入航班信息,取代了纸质化办公,更方便、更灵活的开展工作,为机场航班保障节省了人力成本。”

    GOMS“魔法棒”:大数据释放大能量

      昆明机场作为在全国各大机场中第一个使用该信息化平台进行航班运行管控的机场,系统一旦投入运行,将完成“信息化优化机位资源、监控航班保障进度、盘活机场运行管理、切实提高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等系列运控工作的重大进步。

      一位长期从事民航航班运行质量分析工作的业内专家认为,云南机场航班运行管理控制系统的创立具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实现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可控,便于下一个保障环节的及时启动,可以有效提高整个保障流程的紧凑程度,提高航班在地面运行保障效率;其二,建立大数据库后,让科学的数据分析成为可能,便于更为科学的制定运行保障标准;其三,在已经明确规定每个环节保障时间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各时间节点记录,可以十分清楚的比对哪个环节保障时间超过标准。因超过标准造成的航班延误,其责任可以进行有效界定并改进。非常期待昆明机场的创新之举能够获得成功。”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专家委员綦琦评价,这是民航第一次引入时间节点的量化管理,将机场运行保障工作精确到秒级,在提升各环节工作人员压力的同时也明确了责任,极大提高了机场运营保障效率,“为长水机场点赞”。他亦指出:“新系统必然有新要求,一线工作人员需要有个适应过程。”

      据了解,下一步,该系统将在腾冲、保山、芒市和西双版纳机场相继推广使用。借助航班运行管理控制系统,云南机场决策层可以实时掌握省内12个机场的机位使用率、飞机从落地到起飞航班进程保障一系列工作的完成情况,通过数据转化为可视化信息平台,对航班进程和资源调配作出准确判断。

      当前,国内大多数机场及航空公司都拥有包含海量数据的数据“仓库”,但这些数据项目存放和管理零乱,未能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更少有公司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数据,为改进公司业务提供良好的建议。綦琦向记者表示:“民航工作的流程化和实效性决定了其必将是专业信息数据源。之前我们受制于技术的限制只能通过流程精细化来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民航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方法。大数据在民航领域的应用将大有可为。民航业务效率将在大数据技术的助力下显著提升,从而改善旅客的出行体验,提高航企产品需求针对性。”

    2荐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