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到民航资源网

追忆厦航成长史·讲述:统一VI 重塑白鹭印象

 2014-07-24 11:34:49 来源:民航资源网  [投稿排行榜]

    编者按

      时光飞逝,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沧桑巨变,转眼间厦航进入而立之年。随着厦航30周年庆典日子的临近,我们收到大量的纪念性文章和新闻线索,讲述与厦航共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勾画出30年来个人、企业、时代的成长历史,从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厦航创业的艰辛,守业的不易,立业的精神。“追忆厦航成长史·讲述”,与大家共同追忆历史,铭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结经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激励后人,为厦航基业长青前仆后继。

    重塑“白鹭”印象

      在1984年厦航的开业公告上,一只人工手绘的白鹭赫然纸上,成为了数十年厦航人引以为傲的企业形象标志。然而囿于条件,“蓝天白鹭”缺乏统一的制图标准,经典白鹭竟然“拥有”五彩斑斓的色彩和奇形怪异的形状。十年后,厦航颁布第一部企业形象识别手册,终于结束了企业标识杂乱无章的局面,焕然一新的“蓝天白鹭”强势进入公众视野。

      人物名片:

      张小林,1990年10月作为非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厦航,主要负责美编工作。1994年编订厦航“蓝天白鹭”版企业形象识别手册。1997年转做销售,派驻重庆营业部。现任天津分公司市场销售部总经理。

    时代选择 引领规范企业标识

      90年代电脑还未普及,所有美工设计均靠人工手测完成。版面文章篇幅有多长,字号有多大,行间距几何,都需要通过十分精确计算得出。同时还要借助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从整体的结构和色调搭配考虑设计的美观、协调和丰满,一毫一厘都锱铢必较。

      我是1990年10月调入厦航,在营运部下设的广告部(后来的广告公司)工作。公司从外包公司收回航空杂志后,就由我编排设计。一年后,我离开广告公司调到航空宾馆,负责宾馆的宣传推介,主要设计各类广告印刷品以及宾馆的一些基础设施,如灯光照明,旗杆等。

      90年代初,国内企业掀起一轮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积极打造标准化、差异化的企业形象认知,而当时的厦航连企业最基本元素logo(商标)都各形各异,杂乱无章。有鉴于此,1994年公司领导吴总开始全力推进厦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最初吴总委托广告公司来做,然而VI(即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一环)毕竟是系统性的,广告公司新招美工不会做,所以又去找厦门、北京的几家外包公司。之前南航VI系统是找香港的设计公司做,花了40万,国航也花了40来万。当外包公司开出最低15万时,吴总说:“太贵了,厦航是创业期,搞这套成本这么高,不值!”

      这时吴总想到了我,让秘书把我从航空宾馆叫到公司。吴总脾气怪是出了名的,这会突然找我,我感到忐忑不安。谁料他很客气,告诉我前因后果,并强调VI手册是公司运行标准手册之一,让我接下这个任务。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说:“就我一人?”。吴总说:“有什么困难,你可以直接找我,越快越好。”我回头想了想,又上去找他做沟通,确定了整体思路,先设计,后更换运用部分。我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给一个大点的场所,让我有足够地方手绘;二是上下班不受限制。吴总爽快地答应了。

    数易其稿 崭新标识终露“头角”

      于是我住进了航空宾馆最高层的一个小会议。深夜一有灵感,我马上起来创作。当时主要有三个设计难点。

      一是确定厦航在用的基本元素。吴总确定厦航logo中文字体采用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为厦航书法题写“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八个大字(同时还有准备一套工商注册体,书法体是不予注册的)。然而方毅体是竖排字,我们需要的是横排。我把字体一个个用美工刀画下来,然后复印,再切下来后重新摆,平目视贴,做成横向组合,再拿去复印。这说起来容易,其实不然。比方说方毅体的“司”字比较大,“空”字、“有”字比较小,为了保证整体和谐,需要不断复印扫描,放大,缩小比较。同时,还要对书法体的笔锋、连接线进行手工修订,尽量体现书法体的原貌,是相当复杂的。

      二是制定标准的logo 制图方法。对于标识来说,如果没有标准的制图方法,完全靠扫描,遇到大点的图形,复印往往会走样。我将飞机机尾logo的图像用相机拍了下来,拿到制版公司抠图,再自行手工勾勒,确定白鹭的位置,甚至是鹭头扬起的角度,规范了logo的白鹭图像制法。

      三是统一logo的颜色。我对照色谱,在印刷标准的颜色目录中,确定标准蓝的标号,这样制图公司一看标号,就知道颜色了。而象征改革乐章的“五线谱”的辅助色,则是根据机身实际喷绘的色彩,确定前四条为标准蓝,最后一条为深蓝。同时也根据波音飞机实际喷绘,将五条线的粗细比例和间隔确定下来。

      那时最关键的没有电脑,VI又不可能凭手写画,这就得借助厦门的一家制版公司。这家公司是香港背景,拥有全厦门唯一的四台苹果电脑和少数的技术员。因为厦航与制版公司并没合作,我只能采取“连哄带骗”的政策。一是向制版公司的总经理许诺,说厦航有意将航空杂志交由制版公司发行;二是给帮忙设计的师傅“小恩小惠”。

      每天晚上我把构思草图画出来,第二天就跑到制版公司,找认识的师傅帮忙。只要师傅一有空闲时间,我就拿出图纸让他设计,按照我的思路,一点一点的核对。由于经常推翻原先设计方案,要加班到深夜,师傅很恼火,时不时地说好听的话哄着,带点烟酒供着,打车送他回家。初稿完成后,我将作品打印出来,贴到展板上,在吴总办公室一字排开,吴总和其他领导一同审核,提出了修改意见。就这样,反反复复地修订,持续了一个半月,最后手册终于定稿。

      VI的喷绘起初运用于公司班车上。带着崭新厦航logo的车队浩浩荡荡地穿梭于市区时,引起了全厦门的轰动,有力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当我拿着贴满打的费、打印费的一千多元报销单找吴总签字时,他看也没看,刷的一下就签了。

      后来,吴总又陆续找我设计飞行员帽徽、工作牌等,我结合了厦航文化元素,基本都是一次定稿。“太好了,我心里就是这样想的,但我表达不出来,你做的就是我想要的。”吴总高兴说道。

      1997年,公司成立驻外营业部。我觉得有必要尝试下不同领域的业务,就转行搞销售,成为了公司首批驻外人员,渐渐设计就少了。

      (文字整理 李德全)

    1荐闻榜